劉曉波罹患肝癌晚期的消息傳遍世界,在信息飽和加速公眾遺忘的時代,劉曉波的名字再次成為公眾焦點,上一次是他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筆者曾有幸參加2010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那一刻我覺得整個世界都理解了這位中國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價值以及他在中國的踐行努力。
事實上在中國知道劉曉波名字的人,並沒有我想像中那麼樂觀。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劉曉波參與89民運的歷史、他撰寫的零八憲章,將他直接定格性為國家敵人,在中國,國家敵人的名字和個人資料,公眾是不能記在心中的。
好在有文字,好在有書! 讓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一個人以及這個人所處的時代。筆者向讀者推薦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在2010年諾獎和平獎頒獎當天推出的劉曉波文集,這本由劉霞,胡平,廖天琪主編的書,收集了劉曉波近年的時政評論文章、零八憲章文獻、和十四首詩歌,或痛心激越、或理性冷靜、或熱烈溫暖的文字中,是他本人或他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畫像。
八九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極權力量選擇了隱忍或逃遁,中國作家余世存曾說那些有足夠力量的讀書人,已成為黑暗力量的同夥。慶幸的是,讀劉曉波的作品後你會明白,可以稱得上有足夠力量的讀書人的劉曉波,在逼仄的政治環境下,和其他不數不多的同道,挽救了「知識分子」的集體聲譽,他拒絕扮演犬儒和路人的角色,他從未絕不屈從於現有的體制,也從未成為權力的辯護者,儘管他說的我沒有敵人曾引發巨大的歧義。
據本書的編者之一廖天琪向本台介紹,2010年出版的劉曉波文集是在2005年劉曉波的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一書上重新選編而成,前者的政論文章沉重有力,包括對中國政治走向及變化、民間力量的覺醒、社會和經濟矛盾的觀察和判斷,後者又在政論文章基礎上加入了更輕鬆和人性化的內容,比如與王朔的對話、他寫給劉霞的詩歌等,前者像他與知識分子精英群體的對話,後者則變成他與每位公眾的對話。
廖天琪:可以看得出來曉波的眼光和遠見,和他這種分析的能力,對於中國社會整體的變化他有一種解說,有一種詮釋,為什麼會有改革?改革從哪裡來?它是來自於民間,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整個的力量是醞釀在民間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樣不斷累積,然後爆發。曉波是最祈求中國有大的改變、走向自由、民主和人權的社會。他的方法是溫和的、理性的。
在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儀式上,評委會主席亞格蘭在頒獎辭中引述了劉曉波對非暴力主張的陳述非暴力反抗的偉大之處在於,當人類必須面對被強加的暴政及其苦難時,居然是受害者用愛面對恨,以寬容面對偏見,以謙卑面對傲慢,以尊嚴面對羞辱,以理性面對狂暴 ,這也是劉曉波文集中最清晰的主線。
香港新世紀出版社負責人鮑樸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劉曉波文集中的非暴力思想非常清晰,在權力顢頇和民間社會暴戾叢生的背景下,不僅有著當下的意義,對未來中國審美、道德和秩序的重建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鮑樸: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劉曉波的一些主要思想,比如說堅持非暴力、和平理性、沒有敵人等等,這些思想儘管到目前為止對大部分中國人還是比較陌生的,但是在他的生命中,這些追求是一致的,幾十年都是一樣的,在將來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會越來越大。
透過劉曉波的文集,確知他是明白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的人,蘇格拉底所說的一句話我去赴死,你們來活,究竟誰幸福,唯有神知道,或許可以總結這位書齋裡的革命者命運。筆者在劉曉波文集中一首名為承擔的詩也找到答案:
不要為我的傷口寫詩,
如果你有足夠的殘忍,
就撒上一把稜角鋒利的鹽,
讓我在清醒的灼痛中,
把未完成的犧牲完成。
……
這麼深的疼痛,
只為感動遠方。
無法預知劉曉波生命的長度,權力者極有可能將監禁延續到他生命,他無法達成要死也要死要西方的願望,自由在此間顯示出重大的意義,請讓我們不再只關注他做為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光環,而是知道有一位知識分子曾為我們的自由抗爭過,從而讓他在書中凝聚的思想的光影比生命更綿長。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