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書】海藍評樂仔的《劏房小孩》

0:00 / 0:00

《劏房小孩》的故事情節,有點像外國電影"機場客運站"的劇情,主角湯漢斯(Tom Hanks)來自東歐小國,因為國家政變被美國海關禁止入境,他更被沒收護照,成為"國際人球";然而《劏房小孩》則是講述一名香港"雙非童"有如小人球的成長經歷,是真實的故事。

因為中國實行一孩政策,在廣東清遠的樂仔母親家中已有一名女兒,母親在再度懷孕下別無選擇,拿雙程證到香港,人海茫茫,證件到期前誕下樂仔。自此樂仔成為名符其實的"雙非嬰",他在中國沒有戶籍,父母也沒有居港權,十多年前香港仍未實施"自由行"政策,父母沒法留港照顧,他幾乎成為小人球,最後家人帶他返鄉做黑戶。直至面臨升高中,沒有戶籍的他,唯有重返出生地香港完成學業,並過著劏房生活。

這本書記録"雙非童"成長的心路歷程,作者是樂仔本人,現年18歲的樂仔,兩年前寫這本書,當不少中學生沉迷上網打機,他已躋身作家行列。樂仔由一出生,便註定要走一條曲折人生路,他在自序中,對自己有這樣的形容: "不能選擇的出生,家貧、父親截肢、母親糖尿病、欠債累累,無路可走……生長了十六年的土地,原來不是我的根所在"。為此,他不能像香港小孩正常地生活,他只能半工讀上學,並蝸居劏房,"本該去玩,去享受,我卻為了生活,無助地掙扎。在劏房的上格床,温習、作息,忙碌而重複地過著每一天。"

樂仔為了在香港升學,只能租住昂貴的劏房,父親因車禍被截肢,有時會到香港照顧他。(照片由紅出版社提供)
樂仔為了在香港升學,只能租住昂貴的劏房,父親因車禍被截肢,有時會到香港照顧他。(照片由紅出版社提供)


初到香港的樂仔,拮据的生活、學習困難、到茶餐廳打工並沒有難倒他,反而最難受是沒法得到身份認同,最難過是香港人不接受他。他在"我的身份"內,道出"雙非童"的尷尬身份。他指,"在大陸,沒有我的戶口,在香港,我的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欣然接受。那只是因為我的父母是大陸人,我卻出生在香港。"

這兩年雙非嬰問題、自由行政策,以至水貨泛濫等問題引發中港矛盾,樂仔正好遇上這個浪潮,他努力地適應,卻沒法揮去內心的陰霾。他在書中具體形容香港人對大陸人的批評,如何在他內心留下烙印。

"那裡寫著'你願意香港每十八分鐘花$1,000,000養育雙非兒童嗎?'那樣的語句讓我產生一陣陣無力感。原來自己的存在並不是一個讓人喜悅的存在,原來這個原本屬於我的地方,並不是所有人歡迎我歸隊。看到這樣的語言,很難受,真的很難受。"

對於蝗蟲的稱號,他視為不友善行為,也是嚴重歧視,他直言這些看法在他心中萌芽,令他感到不是"完整"的香港人。"我這類身份的人的存在,彷彿成了某些人遷怒的部分,就因為頂著這樣的身份,讓人忘記我其實只是一個十六歲的男孩,其實我更需要來自不同地方的關愛,而不是地區歧視所帶來的厭惡。"

原來,樂仔不僅要面對外在社會的壓力,他的家庭有不少困境。本是一家經濟支柱的父親,因為車禍失去一條腿,沒法再工作,患糖尿病的母親亦沒錢治療,一家人經濟拮据。但父母堅持他要到香港升學,毅然向親戚借了幾萬元,便讓他上路。

樂仔在"窮途末路"一章,說出找地方居住的經濟困難,最後找到深水埗一間二千八百元的劏房。但對家人來說是巨額數字,他不知道如何捱下去。樂觀的母親認為見步行步,堅持租下這間劏房。"雖然說香港是寸土寸金,可是只有一個轉身距離的房子,的確讓人很壓迫的,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只有一張上下格床,卻睡了一個家。"

樂仔在香港出生,在大陸沒有戶籍,父母也沒居港權,他曾經是小人球。(照片由紅出版社提供)
樂仔在香港出生,在大陸沒有戶籍,父母也沒居港權,他曾經是小人球。(照片由紅出版社提供)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樂仔剛上學不久,仍未適應香港的學校生活,為了交房租,開始到茶餐廳打工。當同學放學回家可以玩電腦,放假可以外出耍樂,他的時間經常填得滿滿。放學後要惡補英文,追趕學業,週六、日忙於工作。身處香港,卻連中環、星光大道都未去過,為的是要賺錢養家。不過捱了一段日子,做兼職仍沒法應付各種開支,最後向區議員求助,議員建議向媒體公開他的情況,讓社會人士幫助。樂仔幾經考慮,戰勝內心的恐懼,決定面對現實。

"我只是一個十六歲的男孩……我怕被別人在學校說閒話,怕被別人標籤,怕別人不尋常的眼光…..討厭被別人同情,沒有人知道,在我心中,同情也是一種歧視,就像是温柔的傷害。"

在這一章,樂仔細膩刻劃出"雙非童"的脆弱心靈,既無助亦害怕別人的目光。這種矛盾心情令別人不經意的同情,也造成傷害。他一如其他新移民,害怕被香港人標籤。不過,當他踏出第一步公開自己身份之後,樂仔漸漸走出困境,思維愈發成熟,並放開眼界接觸社會。

在"我看香港"一章內,樂仔用繁榮、公平、真實三個層面來形容香港。他對香港的第一印象盡是這個城巿的繁華。其後他觀察到香港相對大陸,制度比較公平。他說出大陸靠人際關係,而香港可以靠實力。他明瞭在這個城巿,只要你努力可以達致成功,不用依附權勢。"所有人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面,並不會因為你爸爸是不是李剛而有所改變。"他又看見香港真實一面,他欣賞這裡秩序井然、文明禮貌、有規有矩,認為法律法規和教育,造就香港的文明環境,這是他最大的感觸。

問樂仔為何要把《劏房小孩》的經歷寫成書,他坦言要讓大眾知道"雙非童"來香港並非為了佔用資源,並證明有能力在社會立足。不過意外地,這兩年在香港的最大收穫,是他成長了不少。

他說: "世界都有分好與壞,以前我是個比較悲觀的人,凡事選擇逃避,去找些藉口自我安慰。在香港這幾年時間,自己對社會、對各方面的認識有所增長。"

看《劏房小孩》,可以從一個16歲男孩的自身故事,了解大陸貧困"雙非童"的內心感受,這個城巿為他們帶來的身心壓迫,以至中港政策漏洞引致的問題。幸然,書中主角樂仔,經歷初來港被標籤"雙非童"的不快,能夠跳出自憐自怨的框框,學懂如何在這個城巿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