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七大部分,共收入近30篇文章,講述國共兩黨過去數十年來,如何在香港暗地展開連場的間諜戰。當然,因為香港在1997年之前屬於英治地區,所以本書也觸及英美等西方主要國家在港搞間諜活動的不少「內情」。例如書中講述了英國管治香期間,就曾經把當時英國駐港特務要員賴德安插在高等學府作為掩飾,他的表面職銜是香港大學副校長。
既然是間諜活動,在當事人的角度自不然處處加上「保護色」以防識破,而在秘密部署當兒絕不讓人輕易知悉的。書中不少資料,是從一些前國共要人書刊文章摘載而成。有些是舊聞野史,有些曾屬以前的「地下」傳聞,有些則是戰時(包括二次大戰時期和國共內戰期間)的非常措施;而更多則是國共雙方都看中香港作為自由港的特點,長期滲透並在社會上安插不同角色人等,利用香港作為打擊政治對手的暗戰場所。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香港的諜海風雲從未止息過,甚至今天依然活躍如昔。
編著者鄭義對國民黨的內情極為熟悉,書中很多國共間諜戰的資料,都從國民黨方面著墨為主,例如中國抗戰名將張發奎1949年後居住香港,他位於港島跑馬地藍塘道和大坑的公館,「長期享有不受(香港警方)搜檢的特權」(頁342)。鄭義研究了張發奎回憶錄和國民黨方面的史料,指張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獲美方情報機構近億美元資助,組織過所謂「第三勢力」游擊隊,曾企圖在香港南端離島蒲台島發動軍事「反攻」大陸之舉,但因物資接濟不繼及溝通不良而事敗。這些涉及中情局與國共之間恩怨情仇的「史實」究竟真確程度有幾多,我暫時無法找到更多有效資料加以判別。
另外,書中講及五十年代中期周恩來的專機在空中被炸、旅港立委宋宜山早期為國共密談摸底、蔣經國舊屬曹聚仁預告中共炮轟金門、在港活躍而具多重角色的周榆瑞和周鯨文、神秘的「美國間諜」羅孚在京遭軟禁十年迷案、程翔被指為境外間諜機構服務而遭囚後獲釋、國共雙方在港策反對方人員和機構,以至中共派人在港暗殺前情報要員等,都屬吸引讀者眼球的上佳「占士邦」式題材,不少是以往的傳聞,現經作者編排、整理,可以看到香港在過去一個世紀,同時是各方政治勢力秘密較勁場所。只是以前英國管治下,不宜公開這類資訊;現今國共醞釀再度和談為兩岸情勢降溫之際,過去的明暗鬥爭,大家似都不大在乎公開談論,於是陸續浮上水面。
可是,一些新近三數十年來香港與大陸內地的「政治事件」,列為「間諜」性質就顯得怪怪的。例如六十年代香港商業電台播音名人林彬被暴徒淋電油活活燒死,兇手至今逍遙法外,雖然坊間傳聞很多,且往往涉及大陸方面,但一日林彬被殺案真相未大白於天下,都不宜把該案扯上大陸甚麼「間諜」的陰謀上去,否則,豈非自毀香港法治的長城?
另一我認為不妥的內容,就是本書以國共間諜為名,卻把「六四」事件後港人營救大陸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主推手之一陳達鉦事跡,也列為主要內容,而且作為書中第一篇文章。這樣的編排處理,難免把以香港為基地偷運民運人士出境之事,牽扯到外國間諜的渾水裏,恐不妥當。
就目前已知資料看,「黃雀行動」純屬香港商人和民運同情者的義舉,以人道立場出發而把面臨逮捕厄運的大陸同胞拯出生天,根本與國際間諜活動無關。而駐港一些西方領事館迅速收容落難的大陸民運人士,都出於當時情勢需要,而非間諜居間運作所致。編著者要如此把偷運「六四」民運人士的故事部署在書首,我寧願相信,這不過是出於「六四」20周年期間的書籍市場噱頭考慮吧。
無論如何,這本書有助把我們的視野擴闊,看到了香港在最近數十年來,一直是國共為了爭奪政治利益而打開的非常規戰場。香港更是各方勢力緊盯的目標,過去如是,將來大概也是這樣,皆因香港是一個地位非常微妙的交匯點,各方都不會輕輕放過。
何良懋這次就同各位講到這裏為止,並且多謝聽眾朋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