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港人移民系列(7)--“文創在台灣 ”

0:00 / 0:00

台灣的文創(文藝創作)產業在東南亞一直響噹噹,毫不遜色香港以及大陸,誠品書店更是港人熱衷的品牌。今日,港人移民系列的第七集,記者會同大家介紹一對80後的港人夫婦,毅然要在30歲之前,放下工程師的專業,到台灣成立工作室,做手工藝人,誓言要以文創產業,擺脫香港朝九晚五的生活。 (何山報道)

Sanford 同Michelle 兩夫婦都是來自香港,80後,同是工程界出身;一個美國留學,一個香港中文大學畢業。今年 6 月,他們結束原在中東杜拜的工作,決定以500 萬新台幣(即約120萬人民幣)投資移民台灣。Sanford說,剛好趕在 30 歲前成功在新地方安頓下來,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選擇台灣,是太太 Michelle 看上了台灣的文創產業,與台灣的創業環境。

Sanford 同Michelle兩夫婦在台灣接受記者訪問時,已經不知不覺在這片新的土地安頓下來半年;到了明年,就可以名正言順,成為"新台灣人"。

Sanford說:"其實我們來台灣之前是住了3年杜拜,我帶著太太去,她也是工程師,她不太喜歡在香港的工作,朝9晚5。一直來的教育都是唸甚麼書,就選哪科,出來工作也是那一些。我看她工作不是太開心,走是因為想轉換一下環境。"

當下來自中國大陸的 "新移民"湧入香港, 有一些親中報章開始建構 "新香港人"的概念﹐但對於Sanford 同Michelle這對 "老香港"來講,他們則是情願做 "新台灣人",都不做 "新香港人"。

Sanford說:"我帶我太太到杜拜之後,她開始在家做一些手工,我們也快30歲了,再過幾年可能就沒有青春出去拼搏的機會,想了一些有甚麼辦法可以解決,去發展我們的夢想與品牌。"

憑著太太Michelle對手工藝的熱誠,執著與興趣,這對80後港人夫婦,決定在30歲之前重新再來一次,尋找人生的第二春。太太Michelle說:"我以前在大學唸的,發覺出來工作之後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在杜拜花了很多時間去想,去找自己喜歡的事。終於找到了,開始做(手工藝品)之後,我想我會一直做到老都願意。"

工程出身的兩夫婦,在事業上也從此分工,先生負責網站、宣傳、行銷,太太主力手工藝品創作。太太Michelle 繼續說:"手工與設計上是我,我先生負責上網、行銷、拍攝、客人解答等方面都是他處理。"

短短半年內,兩夫妻在台灣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丈夫Sanford 說:"選台灣主要是全球化新浪潮下,你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生存。你可以將東西賣到全世界各地方,我考慮的是,哪裡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錢可以生存,然後在那地方我可以很舒服地做我想做的事。"香港的物價高,樓價貴,生活質素每況愈下,亦是小倆口選擇到台灣的原因。"台灣對我來講是很適合的地點,同時物價也比較低,與香港在住屋與吃上面比,簡直是沒得比。"

Sanford 並說,台灣對文創產業的寬容,人情味的濃厚,手工藝人的集中,也是他們要埋堆,走進台灣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台灣)還有非常蓬勃的文創產業,人情味也不一樣,我們到這裡,很快就認識到與我們做類似事情的人,他們也真正了解我們要做的事。"太太Michelle 就說:"我們差不多是沒有想過在香港做,因為我現在賺的錢不算很多,在香港我們是生存不了,最基本可能連住屋都有問題。"

香港地貴,各人埋頭工作;工作為了生活糊口,而幸福卻是未必人人有。Michelle就說,來到台灣,生活的可能很多,港人眼中很怪的,在台灣見怪不怪。"我們來了之後,很快認識很多與我一樣做設計、手作、品牌的人;之後發現,原來我不是很奇怪的一類。在香港人眼中,我很奇怪,甚至我父母都覺得我很奇怪。我大學的同學、生活圈子都是大學之後找一份工作,但原來生活模式可以不是這樣。而我在做一些喜歡的事,又活下去了,這樣(在台灣)是沒有問題的!"

生活相對香港便宜的台灣,給社會流動性變得不太可能的香港80後提供了新的可能。Michelle說,當下在台灣做品牌,賺錢未必比香港多,但她主宰了自已的青春,也開心很多。"香港的朋友大學畢業都想找一份高人工,穩定的工作,一兩年後轉公務員,家人也喜歡,就算自己不喜歡,不願意。他們覺得這樣的模式OK,賺到的錢可以去歐洲旅行,買到很貴的手袋,他們覺得那種生活模式是可以的,他們也開心,只不過是我不行!"

Sanford與Michelle 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加上在異地生活過,不容置疑也給了他們勇氣,行出離開香港移民的一大步。半年下來,他們覺得,台灣這一步走對了。"台灣有文化的厚度,比如台北這城市,有花蓮來的、台南來的,他們互相講自己的故鄉都有歷史。在香港,舉例說我住旺角、你住太古,但大家去的都是那幾個地方,文化的厚度就那些。我覺得這就是台灣與香港的差異! "

至於文化的衝突,有興趣移民台灣的亦要有所準備。小倆口就說,生活細節小至倒垃圾、大至租屋、申請政府批文,文化的衝突在初來的幾個月,肯定有。Sanford 說:"我們之前在不同地方住,已經預期會有很多。一開始也很不適應,頭幾個月也是很難,很難過的。那時我們還沒有找到工作室,左鄰右舍對公德心的看法也不一樣。"

Michelle就說:"早期最不適應的是倒垃圾,挺影響我們外出的時間。我們住的不是像香港有管理的大廈,如香港唐樓,沒有看更、電梯的。一天只有兩個固定的時間可以倒垃圾,不在家就倒不了。廚餘是有味道,幾天不倒會滋生蚊蟲。我去倒垃圾的時候,發現其它阿姨,台灣的本地人,他們可以一次倒一個星期的,這樣我適應不了。"

至於政府的行政效率方面,離開香港之後,他們也認同在辦理居留證、文創批文的過程中,香港公務員的效率高很多。生活的細節,小至開銀行,簽名要印章,香港來的也要重新適應。Michelle 說:"香港的公務員效率確實是比這邊快很多,他們文件上要填的表是很煩;全部是要印章,我們自己的簽名也要印章。銀行也好,政府也好,全部用印章,我們有公司印章,個人印章,一張紙上面要蓋5-6個印。"

Sanford說,他們投資500萬台幣,用了一個多月辦手續就有居留證。一年後,到了明年6月,就可以選擇拿定居證、換身份證或保留居留身份。台灣的投資移民還規定,期間離台不得超過 30 日。至於另一種方法,是存入500 萬新台幣到台灣的銀行,等一年就有居留證。

那拿不出500 萬新台幣,即約130萬港元的港人,是否好夢難成呢?下一節,港人移民系列(8),將為大家介紹來台灣做學徒1年半,決心要留下的,之前在香港從事電影動畫設計的 "阿望的故事"。

左图:Michelle手作錢包公仔。右图:Sanford 與Michelle 小倆口與製成品合照。(來源: 受訪者提供)
左图:Michelle手作錢包公仔。右图:Sanford 與Michelle 小倆口與製成品合照。(來源: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