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風雲》之二:華天墮馬--中港反應迥異

香港作為奧運協辦城市,承辦的是馬術比賽。本屆奧運首次有中國隊員參賽,他就是中英混血的年輕選手華天。華天在越野障礙賽中跨越障礙物時墮馬,痛失參賽資格。對這一結果,香港的傳媒與大陸央視的反應迥然不同。本次節目由熟悉馬術比賽的李建軍和主持人一道評述和探討--

0:00 / 0:00

李建軍說,在這一項目中,華天是最年輕的參賽者,因為馬術需要較長時間的歷練和較豐富的經驗,華天參賽的馬匹,是海外各界籌集三千多萬港幣的資金置辦的。他代表中國出賽,既代表了奧林匹克的參與精神,也體現了海外華界及各界人士支持奧運的強烈心願。

華天墮馬,香港輿論是惋惜但也稱讚他的勇氣和進取心。而大陸央視的奧運節目解説員長嘯卻一再貶抑華天,連華天的中文程度也被取笑。長嘯在央視的評述已經激起大陸網民的集體討伐。

主持人也說,在電視上看到華天墮馬的賽況,同時也聽到了華天的自白。華天表示,當時只有半秒到一秒的時間作決定,他自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主持人認為,在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出來的中國大陸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特別是體育官員,他們面對失利,難得看到會有華天這樣的個人承擔,他們會有很多理由,主觀客觀原因一大堆。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男足國奧隊,這次表現極差,一場比賽被紅牌罰下兩名主力,輸球又輸人。就這樣,他們還有很多理由去掩飾失敗。另有一個例子,就是姚明在NBA打球已經5年,他在球隊失敗和自己表現欠佳時,從來不找“天氣”、“裁判”、“疲勞”等托詞。而剛來NBA的易建聯,因後半個賽季表現低迷,他就說自己身體已經超負荷。其實,這是不同文化與價值體系的不同反應,在集體主義之下,缺乏個人擔當。

李建軍說,中國大陸運動員從小“受國家培養”,從小受集體主義教育,他們的深層意識都是自己代表著國家和集體,贏了首先是集體的光榮,輸了也不用個人負責,而那個“集體”又會找各種各樣的遁詞,長此以往,就有了文過飾非的傳統習慣。如果他們回到奧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的至高原則,去銳意爭取自己個人的最好發揮,那麽或悲或喜,或勝或負,他們就會坦然面對。

主持人最後用胡適的話來總結--“爭你個人的自由,就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個人的尊嚴,就是為國家爭尊嚴。”在體育領域,這句話也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