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哭泣的东江 Opens in new window ]
具有工業及軍事用途的稀土,中國佔全球供應量97%,政府今年減少出口稀土成為國際間的爭議,日本及美國先後表達不滿。
中國稀土產地都集中在北方的內蒙古和南方的江西一帶,而東江源頭地區正是南方的稀土集中地。記者第二站就來到距離東江發源地不足三十公里、靠近尋烏縣的文峰鄉。
東江在這里被稱為尋烏河,是東江上游最主要的一條源流,但如今則顯得十分蒼涼,而為它帶來可怕的災難的,正是它河兩岸蘊藏的豐富稀土資源。
當地村民表示,大約十年前開始,開始大規模開采東江稀土,當地幾乎每家每戶都上山砍樹開礦,當時政府提倡"誰開山就歸誰"。其中,文峰鄉的石排村和上甲村胡亂開採稀土問題最為嚴重,在當地被稱為"稀土村"。這里的村民人人采用原始方法上山挖礦,而他們提煉稀土的方法其實與淘金差不多,就是先將山泥在水池中篩選、過濾,獲得高濃度的稀土後賣予大小稀土販子,稀土販子再轉手賣給大型國營公司、或自己走私出口。村民售賣這些未經深度加工的稀土原料價格相當低廉,但他們已經很滿足了,認為是找到了一條發家致富、靠山吃山的好途徑。但當地人并無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會為東江上游整個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後果。
為了提取稀土出售,這里的村民會先將含礦量高的山泥挖出來,放到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水池中,以大量淡水洗泡,過程中再加入十多種毒性很強的化學物質以方便煉礦,而洗泡過的水會全部排入附近的河流,結果造成嚴重污染。
為了了解村民采礦過程,記者來到石排村直擊稀土礦現場。這里平時有保安嚴密把守,一般不讓外人進入,但當日恰逢假期休息,記者於是有機會一探采礦場的廬山真面。
進入采礦場,記者儼然進入一片沙漠,這里的山地成片被推毀,原有的青山綠水已變成黃山黑河。周圍能夠看見前一天采礦留下的車痕以及各式各樣的工具和設備,稀土池中尚有未曾清理的稀土。有村民對記者開玩笑說,如果要拍黃土高坡的電影,不要跑到大西北去,到這里取景就可以了。記者看到山上被鑿出一個又一個水塘,里面的水受化學物污染變成藍色,這些水與附近不足一里的尋烏河相連,直接排入東江。
當地政府過去為了從采礦者身上抽取大量保證金、管理費等各種名目的好處,一度全力支持這種破壞性的開采行為。文峰鄉的稀土開發就曾被政府列入重點工程項目,加以保護和推廣。在尋烏河邊,至今仍留下當年政府樹立的政府支持稀土項目的石碑。村民瘋狂采礦、政府缺乏管理,結果導致當地成片的森林變成了沙漠,難以復原,而當地的耕種和漁業也因此飽受影響。在香港和國際環保組織關注下,尋烏縣政府三年前開始禁止隨便亂開稀土礦,采礦需要經過政府審批。但最近國際稀土價格成倍上漲,一度整治的稀土開采又開始死灰復燃,少數有特殊關系的村民偷偷上山開采,鄉政府也是睜一眼閉一眼。
就中國濫開稀土問題,記者采訪了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熊永達教授。
他說:"稀土并不是中國獨有的資源,世界各地周圍都有,只是中國的稀土出口價錢非常便宜。但其實中國限制稀土是有必要的,因為很多非法采伐已經到一個程度會造成天災人禍、禍延子孫,因此需要大幅整理。第二,稀土有很多重金屬、許多有放射性的物料,胡亂開采會污染地下水,人體的胰臟、肝臟會受到直接襲擊,會增加癌病機率。"
因為采礦,石排村的農民現在大多蓋起了瓦房和樓房,但子孫後代卻因此要承受環境破壞帶來的長久的痛苦。而除了濫開濫采稀土之外,在東江上游奶瓶鳥境內,近年還興建了二百多個小水電站和水庫,這些工程對東江的破壞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記者在離東江源頭椏髻缽山不夠一千米遠的會昌縣清溪鄉半嶺村,看到了東江上游的第一座水電站。這個小型電站有兩臺發電機組和一名員工值班。再向山下走不遠,就有九曲灣水電站。與此相配套的九曲灣水庫將東江水攔腰截斷,大壩下游的東江,變成山溪一般的小水溝。當地農民說,這些水庫導致河床增高,水流大幅減少,未來斷流已不是危言聳聽。
記者在村附近進行訪問時,有數名不知名的人走到我們身邊,要求記者交出片段,幾番糾緾下,記者無奈交出訪問片段,幸好稀土的片段仍然能保留。
瘋狂的稀土加上瘋狂的電站,東江上游生態正發生著災難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