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東江》第七集:石馬河之死

石馬河是東江支流之一,全長88公里,發源於深圳寶安區的大腦殼山,自南向北流經東莞,最後匯入東江。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水荒嚴重,廣東省於是應港英政府請求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將東江水反引入石馬河,輸送至香港。石馬河因此被改稱為“東深河”。

0:00 / 0:00

返回 哭泣的东江 Opens in new window ]

但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珠三角經濟起飛,石馬河沿岸的工廠和人口急速增長,石馬河水質逐漸發生了變化。當地居民回憶說,一九九五年以後,石馬河變得又黑又臭,村民們都叫它“黑龍江”。

為了減少香港和深圳食水污染,一九九八年,廣東省與香港合作,新建了密閉式的東深供水管道,石馬河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但對它的污染卻沒有停止。在源頭深圳市,環保部門資料顯示,深圳觀瀾鎮流入石馬河的污水,每天就有一百萬噸以上。在深圳受到污染的石馬河再往東莞進發,沿路經過鳳崗、塘廈、清溪、樟木頭、常平和橋頭鎮,這一帶是全國外來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各鎮人口總計三百多萬,每天就有二百多萬噸的污水排放石馬河。

在東莞常平鎮,石馬河的污染達到頂端,狹窄的河道被綿延幾公里干枯的水葫蘆覆蓋。河邊政府豎立“河道禁止丟垃圾”的標語成為了擺設,就在標語旁的河道積滿了生活垃圾。沒人會料想到,這條奇臭無比的小河,過去曾是千百年客家文化傳統的承載。

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客家人對水有著深厚的感情,喜歡依水而居,因此,石馬河沿岸聚居了許多客家人。記者走進東莞常平客家人聚居的司馬村,村中的建筑裝飾仍然保留著客家人傳統特色。

一位在村口的老婆婆不滿地說,隔壁這條臭河就叫“東深河”,現在早已不能用了,過去是很好的一條河。

有村民說,“以前這條河也是通香港那邊去的,早五年的時候,施工時還可以下去摸樁,現在不能下去了。現在搞得這個樣子了,沒要了。”

對於客家人來說,石馬河的消失意味的不僅僅是一條河流,還包括他們的文化傳統,最明顯的就是昔日體現客家人民俗的“七姐水”。當地人介紹,客家人認為,每逢七夕,除了織女以外,還有許多仙女都會由天界降落凡間,在河邊洗澡,飲用這些仙女洗過澡的水,有驅邪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在東莞、深圳一帶的客家人當中,七姐水又稱冬瓜水、甜瓜水,這里的客家人世世代代從石馬河取水生活,每年的七月初七,更是家家戶戶做七姐水的隆重日子,他們在這一天清早,

燒香恭拜,然後紛紛從河中或者井中打水,在里面添加檸檬、白糖攪拌後制成“七姐水”,將這些水用容器小心保存起來,保存多年也不會變質,清涼解毒,離開家鄉的華僑,回鄉探親祭祖時,也總喜歡帶上幾枝七姐水,以慰游子的思鄉之情。

但是現在這一切都沒有了,因為石馬河成了一條臭水溝,附近地下水受到污染,連同這一帶的井水也不能飲用,有些人家索性將千年古井用泥土填封了。現在的石馬河兩岸的人們都飲用自來水。

岸上一名村民說,因為河水骯臟,現在已經沒有人飲用,他們全部改用自來水。

昔日的老井都被封了,村口的池塘早也早已是一池死水。一名客家人對記者感嘆:“七姐水是七月初七那一天的,現在沒有了。”

在司馬村,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一戶人家王先生,仍然保存著七姐水,他帶記者去家探訪,只見七姐水很認真地被存放在閣樓上,他一邊喝著示范一邊對記者說:“不論井水、河水、石頭爆出來的水,在地球七月七號經過震動,一般都很好,特別是早上的水。現在的水就不行了,不好喝,沒法用了。污染嘛!政府拿了工廠錢,不管,污染排入東江河。這些水幾年前搞到的呀,這水幾年了,老了。”

過往,除了七姐水,客家人還會在七月初七這一天,青年男女紛紛跳進石馬河中盡情嬉戲,以此結識對方,相約終生;當地客家人也流行五月初五在石馬河上龍舟比賽,可惜這些畫面再難重現。年輕一代已經不知道“七姐水”的習俗,傳統客家文化隨著石馬河的死亡成為永遠無法找回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