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霧霾列自然災害圖卸污染責任

0:00 / 0:00

中國不少大城市空氣污染問題嚴重。尤其首都北京每到冬天,經常一片灰濛濛。北京市計劃把“霾”列為氣象災害,有關草案已交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不少專家和環保人士都提出質疑,擔心會讓污染製造者逃避責任。(高鋒 報道)

北京入冬後霧霾持續,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和健康。與此同時,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月初發布的“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就把霾列為氣象災害,計劃明確訂明,一旦遇到霾害,會依法進行交通管制、停課等措施。

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質疑政府有意推缷責任。“綠家園”一名志願者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霧和霾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綠家園志願者:霾主要是顆粒,而霧是水氣,是固態和液態的不同形式。有的時候,兩者會溶合在一起。當前主要還是污染造成的。霾的(比例)比較多一些。尤其北京,城市的綠地面積比較少,河流湖泊的面積也比較少,本身不會有太多的霧。能見度比較低的情況,通常都是由霾造成的。

他認為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產業結構有直接關係。

綠家園志願者:容易造成污染的行業比較多,像鋼鐵、化工、水泥,確實產業結構不是很合理,加上對企業散廢的處理,廢氣、廢渣、廢水,沒有有效的管理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資深環境法專家呂忠海向內地“法制日報”表示,把“霾”列為氣象災害十分荒唐,質疑其他大氣污染如酸雨、光化學煙霧等,是否都可定義為氣象災害。這樣會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排放污染物,而毋須承擔法律責任,完全背離綠色發展理念。

北京的治霾政策多年來爭議不斷。兩年前,當時的北京市長王安順曾向中國國務院承諾,若到2017年有關問題仍然嚴重,就會一力承擔,但尚未兌現承諾就調離職位。

環保維權人士吳立紅認為,與其說當局是為污染製造者找藉口,倒不如說是為自己找下台階。

吳立紅: 中央政府有些人的確要通過環境改革,把事情弄好,下面各級政府,不想把事情弄好。如果高污染企業,包括化工企業,鋼鐵行業都關閉的話,工人失業,會引起社會動盪。這形成了一個怪圈:中央某領導要壯士斷腕,下面要養活那麽多人,形成了各種污染。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青認為,當局將人為活動和自然災害劃上等號,乃不負責任。

夏青:如果簽訂霾是自然現象,那就意味著後面要對PM2.5(細懸浮微粒)和污染的問題,加進大氣污染防治法裡。不是說,霾訂到自然氣象,就沒人管PM2.5了。不可能訂個霾是自然的,就把細粒污染的防治掩蓋掉了,這是無知的表現。

另外,北京市環境保護局一名研究員周一(12日)在當地一個研討會上表示,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空氣污染物排放強度,高達內地平均5倍,但散煤、船舶、揚塵等主要污染源,並未納入監測範圍。 雖然未有精確統計,但京津冀農村地區冬季取暖用煤,每年至少約需4000萬至5000萬噸,產生的污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