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南海紛爭加劇 中方修訂海交安全法

0:00 / 0:00

中國實施超過30年的“海上交通安全法”面臨重大修訂。現正公開徵求意見的修訂草案,建議當局可以以損害中國海上安全為由,拒絕外國船隻通過領海,而境外潛水器在通過中國領海時,必須在海面航行。(高鋒 報道)

美軍海洋探測船“鮑迪奇號”去年12月,在菲律賓蘇碧灣附近海域,準備收回兩部水下無人探測器時,中國海軍一艘救生船,取走其中一部,事後美方提出抗議,中方經識別查證後,把探測器交還。

外界形容,這是2001年中美軍機在海南島附近上空相撞以來,中美軍方近年最嚴重的紛爭。事件也反映,在有主權爭議的南海水下,各國之間的明爭暗鬥。

事隔兩個月,中國國務院法制辦近日在網站上,就修訂海上交通安全法,公開徵求意見,提出中國海事管理機構,有權拒絕可能損害海上交通安全或秩序的外籍船隻,通過領海,而外籍潛水器在通過中國領海時,需要在海面航行,並懸掛船旗國國旗,以及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相信,北京希望透過修例,明確立場和底線,但估計實行時會有難度。

梁雲祥:也就是說,法律適用的範圍,因為現在中國和美國等國家,有矛盾有爭議的地方,是到底哪個地方是屬於中國的,主權歸屬都弄不清楚。在其他國家看起來,可能它們並不承認,仍然會有一些糾紛。對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它根本就不承認南海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主權。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表示,外國的情報收集船,包括水下無人潛航器,近年長期在中國海域活動,收集戰略情報,對中國的整體國家安全,構成影響。而解放軍反情報能力不斷提高,也保障了中國的執法能力。

許楨:近年中國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所配套的一些中大型戰艦,有20、30艘。一方面中國的遠洋艦隊已成形,已有實力和美國及日本較量。與此同時,中國的沿岸防衛建設發展非常的快,面對美國和其他軍隊的抵近偵察,無論水面和水平,都可以用更快速度去反制。

近年美國加強監察中國潛艇的活動,可以長時間留在水下,進行監察活動的水下無人探測器,正是監察網絡的重要一員。許楨表示,雖然美國在海上偵測技術上,仍然一枝獨秀,但中國正急起直追。

許楨:在雷達、電子、光學等領域,中美的差距並不明顯。但和今次立法(修例)關係較緊密的是水下聲納系統,這在所有情報偵測技術當中,所需技術層次是最高的,但反觀中國在其他軍事科技尖端領域,如有長期和集中的投入,不需10年都能追近先進國家的水平。眼前中國的聲納不及美國、日本先進的局面,有望在10年上下的時間,得以扭轉。

今次修例也建議,境外船隻如在中國領海違法停泊、作業,或者涉及非法排污,海事管理機構有權將船隻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