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 關注中國未能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承諾,特別是法治和人權相關的問題。有內地維權人士認為,若中國在政治上沒民主化,難以進一步推展自由市場經濟。(李萊 報道)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準備就有關中國加入世貿承諾履行情況,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而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主席史密斯和議員魯比奧,周三(21日)寫信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指中國仍存在侵犯人權情況,未能落實加入世貿時承諾的司法改革,他們認為,這會“持續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信中提到過去一年,中國的法治、互聯網審查、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等方面,均令人擔憂,例如滲入人為的依法而治、優待國企等破壞公正法律系統,影響外國公司在華利益。
史密斯和魯比奧指,多次觀察到中國人權和法治的改善,與中美兩國的安全和繁榮有直接聯繫。他們指出,中國政府遵守國際法、落實法治、允許訊息自由流通、履行世貿承諾以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的意願,與美國的投資安全、經濟與環境,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有直接關係。他們希望貿易代表辦公室將這些問題納入年度報告。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向本台指,中國加入世貿後的確促進貿易發展,但近年發展出“中國模式”,即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甚至加強補貼國有企業,違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規律。
胡星斗說:當初加入WTO時中國作出了很多承諾,但是中國領導人自身可能沒有想到,中國的經濟實際上在本質上,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是不相容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就是搞自由市場經濟,雖然政府在當中也起到關鍵作用,但可能也不像中國這樣,國進民退的步伐反而是加快了,這個國進民退,國有企業進、民間企業退,這也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
胡星斗指,中國政府補貼國企是錯誤行為,不利企業間的公平競爭,認為中國不論在道德上或實際上,應對自由貿易起模範作用。
胡星斗說:我認為這些作法是錯誤的,也與中國當初加入WTO的承諾背道而馳,所以中國在未來應該要減少補貼,讓各種企業公平競爭,遏止國進民退的情況。所以這樣的一種廣泛的補貼行為,恐怕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也惡化了國際的競爭環境。
北京維權人士胡佳對本台指出,中國為加入世貿的確完備法律,但新條文同時限制普世價值,例如言論自由及信仰自由等,在政治、法律與經濟發展有衝撞下,不可能遵守入世貿時的承諾。
胡佳說:它(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上發生了嚴重的衝撞和矛盾的情況下,它沒辦法也沒有可能信守所謂的承諾。至於經濟上應該加速國家向民主化變革。在這15年中,人權的概念被愈來愈多人接受;法律及法治的概念已經不是15年前的情況,它有社會基礎的成長。
胡佳認為,若沒有政治上的民主化,就不會有經濟上的法制化及民主化,及自由的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