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朋友可能都知道1959年的廬山會議。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在那年的七月十七日﹐與周小舟等五個人談話時﹐毛澤東說過的那句話。當時﹐毛剛剛收到彭德懷的”萬言書”﹐毛相當不平靜地重講二十多年前的事。也就是1937年八月發生在陝北的那檔子事--史書上記載的洛川會議。毛忿忿地提起彭德怀的”歷史賬”﹕在中共性命交關的歷史時刻﹐彭德怀所領導的”華北軍分會﹐不同意中央的游擊戰方針”。毛的用意﹐是讓周小舟他們知道﹐彭在歷史上是反過自己的﹐不要站到彭一邊。在中共黨內﹐誰都知道﹐”老彭是老毛的人”。洛川會議上彭反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936年的”西安事變”﹐開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局面﹐國民黨不可以再打共產黨﹐而是和共產黨一起打日本。這一局面﹐不僅使共產黨免遭國軍軍事圍剿之苦﹐政治上也完全站穩了。但這”戰”究竟怎麼抗法﹐怎麼才能使得共產黨既得一個愛國的好名聲﹐又不至於把自己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一點點力量在戰場上拼掉﹖共產黨將領們的意見﹐就相當不一致了。當時﹐延安向”蔣委員長”呈報抗戰力量四萬八千人﹐其實實際作戰部隊不過兩萬人﹐而南京方面只承認兩萬﹐那時﹐正值七七事變剛剛發生﹐政府一再催促﹐命令軍隊從速改編﹐開赴前線﹐接受閻錫山的指揮。作為中共代表﹐周恩來也一次次從南京來電﹐代為催促。雖然到了1959年﹐堅持有話就直說的張聞天也被打入”彭德怀集團”﹐但在1937年﹐這位當時的總書記﹐與毛澤東的意見是一致的﹐也認為應當立足于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自己坐收抗日成果。於是﹐對於政府的”電令”﹐總是以種種借口推托。但形勢不等人﹐到”八一二”上海戰爭爆發﹐已經無法再拖。怎麼辦﹖後世史家都知道毛澤東那時候有兩頂軍帽﹕八路軍的一頂﹐紅軍的一頂﹔紅軍的一頂是無論如何舍不得丟下。雖然口口聲聲”擁護蔣委員長”,八路軍的指揮權﹐是絕不能輕易交出的。他提議將各地的將領召回﹐舉行當的會議﹐確定軍隊開赴前線的對策。地點就選在紅軍指揮部所在地洛川縣南九十里的一個村莊--此時是1937年八月二十二日。這是一次為期四天、僅有二十二人出席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共歷史上也不像遵義會議那樣被大力鼓吹。今天之所以將它翻撿出來細細審視﹐實在是因為我們中國再度面臨國共兩大黨談判合作的局面﹐不得不將過去被雙方或掩說N或改寫的史實一一剝出﹐分清是非曲直﹐作為今後的借鑒。這樣的剝離工作﹐恐怕是免不掉的。比方說﹐我們大家都熟悉周恩來在五十年代初說過的那段話。當時﹐他為了幫助和推動毛澤東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極為誠懇地談到”革命如何選擇了””在重大歷史關頭總是正確的”毛澤東。當時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已經具有非常高的聲望的周﹐在說這一段話時﹐不知有沒有將洛川會議包括進去。因為﹐我們今天已經知道﹐就在這次會議的數年之前﹐他曾經以上峰的地位﹐一次次”修理”毛澤東﹔但正是在這次洛川會議上﹐作為”長征軍事三人組”成員之一的周恩來最後失掉了他”軍事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