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大陸衛生部長高強,不同尋常地舉行了一場全國直播的報告會,就醫療制度改革對公眾進行解釋。在這個報告中,高強公開承認了一些人所共知的事實,如大陸百姓看病難,治病貴,但是,他刻意地回避了一個令當局最難堪的事實,那就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大陸已經從世界上醫療成本最低又比較公平的國家,變成全世界醫療最不公平,效率最低的國家。高強不可能不知道,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一百九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比較和評估,大陸在醫療公平方面排名倒數第三。但是,高強沒有勇氣把這一可恥的事實告訴國人,而大陸媒體對此也就樂得不報。不過,高強不得不承認的是,與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比較,大陸政府對民眾醫療消費的支援,相差甚遠。高強指出,泰國民眾醫療消費支出中,來自政府的補貼超過百分之五十,而大陸還不到百分之八。
大陸醫療制度的不公平和低效率正在成為對大陸政權最大的威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大陸當局自稱三個代表,但多年來對百姓看病貴,看病難,一直都是麻木不仁。要不是國際輿論的壓力,大陸當局很可能至今還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最近,大陸衛生當局通過各種渠道明確表示,醫療改革不能走市場化的道路,說明當局開始認識到,保障國民享受最低醫療服務是現代政府必須承擔的最基本的責任,如果他們不能履行這一國際公認的政府責任,就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政治麻煩。可惜,當年朱鎔基就沒有這樣的見識和知識,否則他把浪費在糧食改革上的幾千億投入醫療改革,會是莫大的功德。
現在的問題是,大陸當局雖然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但他們在醫療改革上已陷入困境,一籌莫展。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發改委最近在降低藥價方面遭到的嚴重挫折。據《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在一些政協委員的壓力下,溫家寶責成發改委近期對一些主要的藥品實現大幅度降價,以平息民眾的不滿。但是,這一舉措遭到了大陸醫藥界空前的抵制。24家醫藥行業協會集體上書國務院,要求當局聽取行業協會和企業的意見。由於醫療機構對降價的前景不確定,藥品採購量急劇下降,醫藥生產方寸大亂,利潤大幅下滑。也就是說,降價未成,發改委已經把整個醫藥行業搞亂了。一些藥廠不得不停產,一些基本藥品出現短缺,病人因此而不得不付出痛苦的代價。
大陸一位專家指出,“目前的看病貴,表面上看起來是藥品價格過高,其背後是體制和機制問題,藥品降價只是治標之舉”。這雖然有為醫藥界既得利益辯護之嫌,但卻是大陸的實情。問題是,大陸當局何嘗又不知這一點呢?
大陸當局十分清楚的是,目前挑戰醫療制度改革的,並非是大陸的財力不足,而是拿不出辦法克服醫療服務中巨大的道德風險。在所謂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大陸當局迫使醫療機構收入與藥費直接挂鉤,就像九十年代初的稅改一樣,走上了一條逼良為娼的道路。醫務人員要提高收入,唯一的辦法是多開病人不需要的藥。這個弊端其實早就暴露了,為什麼大陸當局不對症下藥,而是一味地企圖靠降價來解決問題呢?他們應該知道,藥價再低,也擋不住醫生亂開藥方,更何況,廠商有無限的辦法來生產高價的替代藥品,使那些降價的藥品乾脆從市場上消失。
要從這個陷阱中擺脫出來,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要打破對政府資源的壟斷,讓能夠提供高效率,高質量公共醫療服務的機構得到更多的財政支援;第二,也就是更重要的一條,就是允許民間的慈善醫療機構,特別是有信仰背景的醫療機構,與政府資助的機構展開競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動員和集中社會的道德資源,為最易被歧視的弱勢群體,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但是,大陸當局很難做到這兩條。第一,他們害怕對公共資源的競爭會損害自己的既得利益,第二,他們更怕有道德威望的民間機構的成長,對這個道德淪喪的政權帶來政治上的挑戰。於是,他們只有繼續自欺欺人,在藥品的價格上做文章,儘管事實已經一再證明,其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