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非典重來与野生動物

近日,廣州确診一名“非典”病人和發現一名疑似“非典”患者,表明在相隔一年之後“非典”又重來。“非典”去年曾為害中華大地,廣東是首發地,其後北京、香港、臺灣上千人患病,死數百人,使人談虎色變。隔了半年,2003年底,廣州發現一名非典疑似患者,經過世界衛生組織派人到廣州直接調查并分送“世衛”的网絡實驗室反复試驗,确證是“非典”。近日又在廣州出現一名疑似患者,看來“非典”确是又重來了。

不過,這次“非典”重來与去年第一次發生已完全不同,首先是政府沒有遮遮掩掩,在未确診階段已在傳媒公開真相,表明中國政府已赶上世界潮流,不再諱疾忌醫了。其次,政府行動果斷,立即清查病人曾經接触過的人,并采取隔离或醫學觀察措施,不讓疾病傳播、擴散。三是在發現果子狸的病毒基因与人類所患的非典病毒基本相同之後,立即封殺全部果子狸。廣東上万只果子狸已被追查圍堵,并通過傳媒廣為宣傳,讓廣大市民不吃果子狸和接触果子狸。老百姓普遍為政府這次對待非典的得力措施叫好!

從環境學的角度,專家認為廣東這次大力消滅果子狸,宣傳不吃野生物,除了防治非典能起作用外,對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一件絕大好事。

誰都知道,廣東人最喜歡秋冬食野生動物進補。有人形容說,四條腿的除了桌子、椅子之外,廣東人什么都吃。秋冬季節,是野生動物准備進入冬眠期。這個時候的野生動物一般不繁殖生育。捕捉一只野生動物,就相當少了一個可以繁殖後代的父親或母親,對動物种群來說,會大大降低种群的繁殖率。

近百數十年,由于人類的貪食和貪戀其美麗的皮毛,已捕殺了無數的野生動物,加上人類大肆破坏山林環境,野生動物失去了居所和繁育後代的巢穴,野生動物已越來越少了。有不少野生動物已經滅絕,更多野生動物已淪為瀕危。根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划領導組的報告,中國已有物种數18.8%的哺乳類動物、15.4%的鳥類動物、4.5%的爬行類動物、3.5%的魚類、2.5%的兩栖類動物進入瀕危名單。這些瀕危動物相當大部分是近數十年被人類捕殺而接近滅絕的。本來野生動物一向与人類相鄰而居,相安無事,近數十年的大肆捕食,才使得那么多動物物种滅絕或瀕危。

過去,食野生動物是極少數人的行為,今日則舉凡全國各地大、中城市的大飯館都以吃野味為招徠食客的招牌,廣東更是遍地野味酒家、蛇餐館、雀鳥軒,以野生動物為主菜。廣州廣從公路上的新源市場250個動物店,大部分以經營野生動物為主業,只不過在去年非典之後,這些店主改變策略,表面上經營飼養動物,實則仍以野生動物為主。動物學家統計,過去了的20世紀,已經有110個种或亞种的哺乳動物和139個种或亞种的鳥類從地球上永遠消失。每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人們都在大聲疾呼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多樣的世界才精彩,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益。尤其是近年大量野生動物被赶盡殺絕的血淋淋事實警醒了世人,再不能繼續殘殺生物了。人類應該學會与其他生物協調共處,改變過去的“唯我獨尊”的孤立自己的人与自然的不正常關系。

本來,中國古代的哲人、賢人都很重視保護野生動、植物,認為這是為人的基本原則。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他們就有很多保護自然界、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言論留存後世。例如荀子在《王制》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网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管子說得更嚴厲:“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沮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

我們今天的許多行為不如數千年前的古人。我們已犯了許多錯誤,已失去許多森林沼澤和藏身其中的大量野生動物。今天大量宰殺果子狸,從根本上說警示人們不要再去大肆捕食野生動物了,即使為了人類健康,也應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