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中國的濕地欠保護


2004.02.03

二月二日是國際濕地日。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具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僅有丰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气候、防止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能替代的獨特作用。

中國是一個擁有丰富濕地資源的國家。近期完成的全國首次濕地資源調查顯示,全國有濕地面積3848万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可稱濕地大國。中國的濕地以天然濕地為主,占濕地總面積94%,主要是沼澤濕地。

雖然中國濕地甚多,中國政府也在1992年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但對濕地保護工作一向不重視,不少濕地在近五十多年的開荒、圍海造地、圍湖造地等的過程中受到嚴重破坏,濕地破坏的典型例子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荒運動。東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國土地最肥沃的黑土沼澤,五十年代中期在三江平原大肆開荒,當時的口號是“把北大荒變成北大倉”,把數十万官兵和城市知識青年派往北大荒開荒墾地。雖然開荒种地曾經生產了不少糧食,但千千万万年才積累、發育而成厚達六十厘米的肥沃黑土,在掠奪性生產之後,不到二十年就變成水土嚴重流失、肥力嚴重衰退、野生動植物大量消亡、生態環境毀滅性破坏的黃土地,用面目全非來形容毫不夸張。黑龍江人民痛定思痛,這几年已停止在三江平原開荒种地,黑龍江省政府已与歐盟簽訂合同,歐盟提供資金和技術,共同恢复三江平原的生態環境。“破坏容易恢复難”,專家估計,黑土地沒有一二百年難以恢复原來面目。

中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以“以糧為綱”口號對自然濕地破坏最大。洞庭湖畔的大片濕地就是在“以糧為綱”的口號中被圍墾成田的。專家對比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洞庭湖地圖發現,四十年間,洞庭湖畔的濕地減少了1600平方公里。鄱陽湖畔的濕地被圍墾了1467平方公里。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五十年代有湖泊1066個,湖泊面積830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只剩下湖泊309個,湖泊面積只剩下2656平方公里。湖北的省會武漢市原稱為“百湖之市”,六十年代還有面積超過百畝的較大湖泊300多個,九十年代只剩下27個,而且這27個湖泊也已“瀕危”,因為房地產商虎視眈眈,盯著這些剩下來的湖泊,要圍湖造地建造“水景房屋”。總之,中國的湖泊濕地已喪失近半。

沿海濕地比湖泊濕地減少更厲害,僅廣東省近50年就有156293公頃的沿海灘涂濕地被圍海造地消失濕地功能。汕頭的牛田洋,近數十年圍墾達10多万畝,水域面積減少了51.8 %,三十年代汕頭曾經是全國第三的大港口,吞吐量達632万吨。由於五十、六十年代盲目執行“以糧為綱”的錯誤方針,在港內大量圍墾种田,使港灣納潮量大減,港內泥沙嚴重淤積,大船進不來出不去,七十年代的港口吞吐量僅一百多万吨,比三十年代減少了大半。這就是自然界對盲目圍墾沿海灘涂的懲罰。

由於缺少保護,中國濕地面積不斷減少,由於過去沒有詳細調查,沒有基准數,減少總量無法統計,但從湖泊濕地和沿海濕地上述減少狀況看,中國的濕地最少也已喪失了三分之一。

濕地對洪水、干旱起著重大的調蓄作用。1998年長江洪災之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組織科研人員調查之後向國務院報告說,僅是由於洞庭湖、鄱陽湖及長江沿岸湖泊的無序圍墾和違規建設往房、工厂、開發區,就減少數百億立方米的容積,造成喪失調節洪水的功能,釀成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

只管開發圖眼前利益,罔顧濕地的生態和環境功能,是中國不能保護好濕地的重要原因。值此國際濕地日,專家呼吁,中國政府應反省近數十年濕地面積日益減少的經驗教訓,認真保護濕地,還老百姓一個完整的大自然。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