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忧思录:中国的湿地欠保护
2004.02.03
二月二日是国际湿地日。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国家。近期完成的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全国有湿地面积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可称湿地大国。中国的湿地以天然湿地为主,占湿地总面积94%,主要是沼泽湿地。
虽然中国湿地甚多,中国政府也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对湿地保护工作一向不重视,不少湿地在近五十多年的开荒、围海造地、围湖造地等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湿地破坏的典型例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荒运动。东北的三江平原是中国土地最肥沃的黑土沼泽,五十年代中期在三江平原大肆开荒,当时的口号是“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把数十万官兵和城市知识青年派往北大荒开荒垦地。虽然开荒种地曾经生产了不少粮食,但千千万万年才积累、发育而成厚达六十厘米的肥沃黑土,在掠夺性生产之后,不到二十年就变成水土严重流失、肥力严重衰退、野生动植物大量消亡、生态环境毁灭性破坏的黄土地,用面目全非来形容毫不夸张。黑龙江人民痛定思痛,这几年已停止在三江平原开荒种地,黑龙江省政府已与欧盟签订合同,欧盟提供资金和技术,共同恢复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专家估计,黑土地没有一二百年难以恢复原来面目。
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以“以粮为纲”口号对自然湿地破坏最大。洞庭湖畔的大片湿地就是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中被围垦成田的。专家对比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洞庭湖地图发现,四十年间,洞庭湖畔的湿地减少了1600平方公里。鄱阳湖畔的湿地被围垦了1467平方公里。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五十年代有湖泊1066个,湖泊面积830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只剩下湖泊309个,湖泊面积只剩下2656平方公里。湖北的省会武汉市原称为“百湖之市”,六十年代还有面积超过百亩的较大湖泊300多个,九十年代只剩下27个,而且这27个湖泊也已“濒危”,因为房地产商虎视眈眈,盯著这些剩下来的湖泊,要围湖造地建造“水景房屋”。总之,中国的湖泊湿地已丧失近半。
沿海湿地比湖泊湿地减少更厉害,仅广东省近50年就有156293公顷的沿海滩涂湿地被围海造地消失湿地功能。汕头的牛田洋,近数十年围垦达10多万亩,水域面积减少了51.8 %,三十年代汕头曾经是全国第三的大港口,吞吐量达632万吨。由于五十、六十年代盲目执行“以粮为纲”的错误方针,在港内大量围垦种田,使港湾纳潮量大减,港内泥沙严重淤积,大船进不来出不去,七十年代的港口吞吐量仅一百多万吨,比三十年代减少了大半。这就是自然界对盲目围垦沿海滩涂的惩罚。
由于缺少保护,中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过去没有详细调查,没有基准数,减少总量无法统计,但从湖泊湿地和沿海湿地上述减少状况看,中国的湿地最少也已丧失了三分之一。
湿地对洪水、干旱起著重大的调蓄作用。1998年长江洪灾之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科研人员调查之后向国务院报告说,仅是由于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沿岸湖泊的无序围垦和违规建设往房、工厂、开发区,就减少数百亿立方米的容积,造成丧失调节洪水的功能,酿成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
只管开发图眼前利益,罔顾湿地的生态和环境功能,是中国不能保护好湿地的重要原因。值此国际湿地日,专家呼吁,中国政府应反省近数十年湿地面积日益减少的经验教训,认真保护湿地,还老百姓一个完整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