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水旱之災
1999.11.30
金秋時節,天气晴朗,陽光燦爛,蒸發強烈,降雨稀少,中國到處出現干旱,國務院近日發出抗旱通知。?D 98大水,人們記憶猶新,對洪水災害,心有余悸。豈料到了99年,又變為干旱威脅著中國大地。真是水多是禍,水少也是禍!?D洪水當然是可怕的,像去年長江大水那樣,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損失了數千億元財物。古人形容為"洪水猛獸"。殊不知,旱災也是會"赤地千里"的!例如1943年廣東大旱,光是台山縣就餓死15万人。?D 今年春季,廣東降雨量僅為常年的一半,出現多年未遇的旱情。湛江地區旱情特別嚴重,自去年9月至今年3月未下過一場透雨,几條大河斷流,農田龜裂。珠江三角洲也到處抗旱,三水市26万畝農田無水,北江二千多條船阻塞;惠州因干旱引起東江停航;廣州因干旱而鬧水荒,自來水公司說,為50年來未見。廣西也出現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春旱,僅河地、百色兩地區就有85座水庫干涸。河南更嚴重,自去年8月以來連續180多天沒有有效降雨,溫度卻持續偏高,蒸發量比常年增加30∼40%。 夏季,首先是深圳市旱得要人工降雨;河南省降水減少九成,因而一千五百多万畝農田受旱,流經河南的淮河出現干涸斷流,山塘水庫半數干涸,并且因旱和熱引起蝗虫繁衍,發生嚴重蝗災;北京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密云水庫的入水量比去年同期少了91%,降雨特別少而气溫特別高(今年7月25日達攝氏42度),蒸發量特別大,因而北京郊區有超過百万畝農田遭受旱災;山西省也有數百万畝農田因遭受旱災而減產,超過450万人面臨飲用水短缺;蘇北的干旱少雨,使京杭大運河斷流,江蘇徐州至山東微山湖段有千余艘船被迫滯留。 夏秋之交,廣東登陸台風少,向來靠台風降雨的沿海地區,到處出現旱情,北江航道也有部分河段因水淺而數百艘貨船擱淺、堵塞。東北西部、華北、江淮西部、華南南部和西北東部的部分地區夏秋兩季連旱。持續干旱,已使不少水庫干涸,嚴重影響秋种。例如海南島,有效庫容僅余11.58億方,比去年同期少8億多方。總之,去年大水,今年大旱。?D 其實,以中國這樣一個幅員廣闊的大國,水旱災害是很難避免的,較多時候是南澇北旱,因為東亞季風使中國的降水季節集中于夏季,當雨帶在南方滯留,南方就洪水為患,北方卻因降雨量銳減而出現干旱。就以較旱的今年而論,也有區域性的大洪災。例如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今年7月的洪水水位比著名的91年華東大水還高出27厘米,受災農田千余万畝,受災人口超過一千万人,因為今年雨帶較長時間的滯留在長江下游,上海6月上旬至7月初的降雨量達758毫米,為有記錄126年來的最高值,比常年梅雨量多3.6倍。上海動物園水深1米,被逼關門兩天。蘇州一度學校停課,封港斷航。同一時期,蘇北卻干旱异常,徐州的運河斷航,農田干裂;河南省信陽市八百多座水庫和25万多處水塘、河堰半數干涸,連地下水位也普遍因降雨少而急劇下降,有一部分水井干涸無水出,數十万人飲水困難,大批牲畜要遷到外地飲水。蘇北、蘇南直線距离僅三、四百公里,同一時期一洪一旱,差异已如此強烈,更何況不同省份不同流域了。?D 有人統計了1989∼1996年中國自然災害損失。這8年的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1353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3.9%,相當于這8年國家財政收入每年平均值的27.4%。這兩個數值都比歐美日本等國高得多。多數發達國家平均每年的自然災害損失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几,比我們小一個數量級。更可憂的是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呈直線上升趨勢。例如1989年,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僅525億元,1996年上升至2882億元。而且不是1989年特低1996年特高,而是基本上是与年俱增,例如1991年自然災害經濟損失1260億元,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1994后自然災害經濟損失增至1883億元,又比1991增加了約50%。這些數字充分說明我國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加,損失不斷增大。固然,財產多了,同樣的自然災害,經濟損失會比過去增多。但是,如果我們按照自然災害經濟損失与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對比便會發現,損失占的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例如,1989年自然災害損失僅占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18%,1993年升至占22.5%,1993年升至39.1%。8年平均為27.4%,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被自然災害損失毀掉了。据政府的公報,1998年洪災損失2550億元;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約4億畝,比50年代增加超過一倍,而成災面積則增加約3倍,影響農業的最大災害。?D 中國近年自然災害損失的劇增,除了由于全球气候變暖引起的水、旱、台風災害增加的自然因素外,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劇,豆腐渣工程的泛濫,各級干部的腐敗成風,是重要的人為因素。兩种因素的綜合結果,就不只是加法,而是乘法了。自然因素難以抗拒,人為因素本來是可以改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還不易解決,因而水旱之災仍經常發生,而且成災范圍成几倍的增加,這就是人為因素的惡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