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喜聞粵港合作保護環境?D


1999.12.14

近日,廣東省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共同成立"持續發展与環境保護合作小組"。這對粵港兩地環境保護是個喜訊!?D 粵港兩地山水相接,尤其在深圳河、深圳灣、大鵬灣和珠江口,水域相連。潮水漲落,把兩地的污染物溝通、混雜。例如1998年4月,深圳大鵬灣南澳發生赤潮,僅一、兩天,便傳到香港海域,香港便赤潮滾滾,損失慘重。又隔兩日,赤潮災害又由香港傳到珠江口万山群島、桂山島一帶,這 N是兩地水域污染相通相連的鐵証。 廣東人把桂山島叫"垃圾尾",就是漁民們目睹廣州的垃圾隨退潮漂流到桂山島周圍的海面,故稱之為"垃圾尾"。大气和降雨更是不分省界、區界,南風季節,香港電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隨風吹到廣東,深圳和珠江三角洲的上空彌漫著香港吹來的污濁空气,降雨時成為酸雨;反之,吹北風的時候,廣東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又吹到香港,弄得北風天香港的天空經常煙霧迷茫,酸雨瀕繁。這种地理環境的不可分隔性,深刻地影響著粵港兩地人民的環境和生活。要真正解決粵港兩地的環境問題,必須兩地共同合作,聯手進行跟蹤研究和綜合治理。單一方面的研究和治理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人們早就把全世界看作"地球村",南极冰融,會嚴重影響全球各地海平面上升,新疆的沙塵,會隨西風吹到北京甚至南京,形成泥雨,更不用說毗鄰的粵港兩地了。?D 事實上粵港有很多密切相關的環境問題。例如香港的飲水主要靠廣東的東江水通過深圳供應,簡稱東深供水工程。此工程始建于1964年,截至1998年已累計往香港供水超過110億方,目前已占香港淡水供應量的八成。為了保護香港飲用水的衛生,廣東省宁可舍棄東江上游新丰江水庫一年近6億元的旅游業收入,決定關閉新丰江水庫的所有旅游項目;廣東省為此還要負擔河源市2万多旅游從業人員的轉業安排;原已投入的數億元旅游建設投資也將因項目關閉而遭受巨大損失。 廣東還決定廢棄原來用天然河道輸水的傳統方式,投入50億元建設83公里長的全封閉式專用輸水管道,以保障東江水在輸水過程不受污染。廣東又投資7億元建設抽水站和東深供水水生物硝化工程,以保証水質不受微生物污染。為了保護環境,為了數百万香港市民的飲用水衛生,廣東省斷然 M然地作出巨大犧牲。應該說,廣東省已為供水香港的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工作。?D 粵港兩地有很多跨境環境保護問題需兩地協調、合作治理。現雙方已決定成立"粵港車用柴油規格工作小組",以研究跨境車輛對兩地空气造成的污染。現已有越來越多挂粵港兩地車牌的汽車和貨柜車跨境行駛;同時兩地各自的柴油車輛廢气排放已成為城市的重大空气污染源,雙方合作研究,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近日雙方又确定聯合展開有關酸雨、二氧化氮、光化煙霧和粒子污染及其防治的專題研究。香港對環保的一些項目較早吸收國際的先進手段,擁有較強的儀器設備;廣東則有國內、省內大區域大范圍的實測數据,并具有丰富的經驗。雙方對酸雨等問題合作研究,對于治理環境有很多好處。因為粵港各有优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D 近日,水利部頒布了《珠江河口管理辦法》,這是以法規形式治理珠江口水域的綜合性條例。《管理辦法》的頒布和執行,將有助于粵港兩地共同搞好珠江口水環境。香港位于珠江口的東側,与珠江三角洲各地同用一江水,香港向水域排污,漲潮期間污物污水勢必隨潮水進入三角洲各地;同樣,三角洲各地的污物污水也在退潮時流到香港境內。只有嚴格依照法規管理粵港兩地的排污,才能保持珠江口生態環境不至于進一步惡化。近年水化學科學家已發現珠江口水体含氧量大減,認為將會威脅珠江口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這是從一個側面、一個表征反映珠江口水環境的惡化。必須粵港聯合采取行動,管好水環境,才能維持珠江口這個藍色聚寶盤的水生動、植物繼續生存与發展。?D 中華白海豚是已列入國家保護瀕危動物名單的產于珠江口的珍稀動物,過去人們在珠江口經常見到白海豚游弋嬉戲,互相尾隨追逐,近數十年的環境污染和過度漁撈,白海豚已所存無几。香港大學近年對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和習性作了詳細調查研究,現在粵港聯手保護中華白華豚,有望逐漸恢复白海豚的數量。?D 環境污染是不分省界、區界的,污染會隨風飄蕩,隨流水擴散,粵港既然海、陸、空相連,環境污染是必然跨越行政區划境界線的了。現在雙方決定合作保護環境,這將是粵港數千万人的福音!?D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