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垃圾圍城与消化垃圾
2000.02.15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垃圾已成一大環境公害。 据計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球城市每年產生的垃圾約4.9億吨,中國就占了1.3億吨,即占26.5%,但中國城市人口在全球城市人口中僅占約15%,即中國城市產生的垃圾比全球平均值高得多。近20年來,我國城市垃圾產生量以平均每年約9%的速度增長,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廣州等更以平均每年15∼20%的高速度增長。 据1998年環境部門調查,全國668座城市中已有三分之二被垃圾帶包圍,而且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城市已嚴重到無适合地方堆放垃圾,以至把解決垃圾的途徑延伸到鄉村,導致了城鄉結合帶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激發城鄉矛盾,不時發生事端。"垃圾圍城"已非夸大其詞,而是嚴峻的現實。而且前景堪虞,不少城市的垃圾填埋場已告急,例如廣州的李坑垃圾填埋場,今年6月就會全部填滿,大田山垃圾填埋場也僅能用到2002年底,如不迅速擴建或另找出路,廣州每天約五千吨的垃圾,就將圍城了。?D 有人就必然有垃圾。現代考古發掘出來含有大量貝殼和人類遺物的"貝丘",就是古人的垃圾場。古人把吃了貝肉剩余的貝殼以及破碗、雜物堆放在离居住地不太遠的地方,今天就成為考古工作者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物証。?D 古代人少地多,相應的垃圾少而可棄置垃圾的地方很多,所以古人甚至現代農村不會出現"垃圾圍城"的問題。隨著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往城市集中,人口數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城市已比比皆是,數百万、上千万人的生活垃圾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北京市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就相當于兩座半景山的体積,廣州每日產生的垃圾也有5千吨,日積月累,又怎能不"垃圾成山"和"垃圾圍城"呢?!?D 人類對垃圾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過程:農業社會把相當大量的生活垃圾作為農業肥料;工業社會把工業垃圾棄置堆埋,生活垃圾則一部分送到農村作肥料;現代人重視環境,重視資源的再利用,所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已有人把垃圾視為"放錯了地點的原料",把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例如許多國家都把垃圾箱標明為可再利用的、不可再利用的及有害有毒的等等。德國的垃圾分類收集和再利用就很有成效。美國則常把餐桌垃圾用水沖入處理器粉碎成极細顆粒,經過發酵作為肥料返回土壤。?D 我國垃圾的特點是塑料成分高,"白色污染"已成為社會公害;有机物成分高,可堆肥、產气的比例大;居民的社會環境意識薄弱,除了舊報紙、書刊可以賣錢的拿去賣掉再利用外,往往一古腦的把有机、無机、有害、無害的裝在塑料垃圾袋扔掉。目前全國還未有真正做到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再利用的城市。解決"垃圾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對垃圾的觀念,消化垃圾!?D 所謂"消化垃圾",就是像人消化食物那樣,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把垃圾視作資源,充分利用垃圾中可再利用的成分。利用、揚棄的前提是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并無分類收集垃圾的設施,居民想分類也無從處理。現在我國收集垃圾是政府机构--環衛局。政府每年為收集和處理垃圾花費大筆資金,但五十年的經驗証明,效果并不好。因此,要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要真正"消化垃圾",必須走產業化的路。所謂"產業化",就是要把垃圾作為一种產業,建立不同類型的收集處理垃圾的公司,形成市場競爭机制,激勵這些公司充分利用垃圾資源,化害為利,化廢為寶。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自然會分類收集、分類處置。可直接再利用的(例如舊紙)再利用,可漚肥的有机物賣到農場,有害有毒的深埋。就像其它產業一樣,垃圾自然會被"消化"。 專家們早就對城市垃圾處理開過許多良方,國外也有很多的經驗供借鑒,問題是有些部門舍不得垃圾這塊有油水的肥肉,只想一只手向居民收垃圾費,另一只手從政府撥款撈一把。因而垃圾問題長期得不到合理解決。"垃圾圍城"的危机已日益迫近,污染也日益嚴重。為了人們的健康,為了市民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該解決垃圾問題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