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咸潮襲珠江与海面上升
2000.03.13
近日,珠江三角洲下游沿岸的一些城鎮傳來遭受咸潮影響而導致飲用水供應緊張的消息。有些水厂甚至被迫停止抽水。 珠江三角洲的下游地區每逢干旱季節都會出現咸潮,因為冬春季節降雨少,上游河流來的淡水少了,海洋來的咸水就洶涌而入,咸水隨著漲潮深入廣州、石岐、東莞等地。去冬今春,珠江流域降雨偏少,河道流量小了,加上兩岸為抗旱大量抽汲河水,流到下游的河水就更少了,"彼消此長",河流流來的淡水少了,從海洋進來的潮水就可深入內陸。 珠江三角洲及廣州市咸潮問題由來已久。北宋年間,大詩人蘇東坡被貶岭南,當時廣州城正值咸潮深入,百姓飲水困難,蘇東坡建議自白云山引蒲澗水供老百姓飲用,此事成為羊城千古佳話。据地理學家研究,北宋時廣州地區距海較近,因為珠江三角洲是逐漸淤積擴大的,那時三角洲的海岸線僅到達江門、小欖、沙灣、南崗,往下仍為海域,故每逢天气略為干旱,潮水就深入廣州。隨著近千百年三角洲往外堆積,廣州、石岐等离海岸遠了,一般旱年,咸潮進不到廣州和石歧。但大旱年還是偶有旱潮涌入的記錄,例如1977年12月和1981年1月,咸潮都曾深入到廣州和中山石岐。 今年咸潮深入廣州和石岐,原因卻不全是干旱,而是近數十年隨著全球气候變暖,兩极及高山的冰川融化,部分固態水變成液態水流入海洋,而海水自身也因熱膨脹而体積增大,因而海平面升高了。科學家計算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海平面已升高了20厘米,而近10年來海平面更呈現加速上升的趨勢,由過去平均每年2毫米增加到4∼5毫米。海平面升高了,潮水就定然深入內陸,近几年廣州、石岐、東莞等地較多遭受咸潮侵襲,与海平面上升密切相關。 有人看到1999年底世界許多地方遭受寒潮侵襲,例如廣東12月曾出現霜凍災害,北京也是少見的大雪,又聞美國北部紐約、華盛頓大雪成災,就誤以為全球气候變暖已經結束,今后又變冷了。這是一种誤解。科學界說全球气候變暖,是收集了世界上100年來1.6億個气溫實測數据,經過科學地剔除城市熱島效應等影響之后,經過濾波和排除各种干扰之后,精密計算而獲得的科學結論。說全球气候一百年來年平均溫度升高了約0.6°C,是指從1880年到1980年的100年間全球平均气溫變化趨勢,并不是指某一年高于某一年。其實這百年內,也是有熱有冷的,變化幅度有時也很大,例如1993年2月廣東曾遭受嚴重的凍災,該年廣東的香蕉全部凍死,但整個90年代,卻是有气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這就說明,某次寒潮,并不足以扭轉全球變暖的趨勢,也同樣扭轉不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因為科學界所說的全球气候變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是一個相當長時期(例如1∼2百年)的變化趨勢。在人類時期也經歷過多次气候-海面變化的。例如大約1.5万年前,全球气溫曾比現今低4∼6°C,海平面比現今低百余米,台灣海峽曾經裸露地表,從福建可以走路到台灣,從白令海峽可以走路橫越亞洲到北美。 去冬今春珠江三角洲出現的咸潮,今后會更頻繁地發生,因為科學家經過計算預測,只要海平面繼續上升,咸潮就會不斷深入陸地。因此,必須從現在起,立足于防范咸潮入侵,把新水厂往靠河流上游方向建設,原有的水厂,要把抽水口盡可能往上游方向移動,以防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咸潮深入,影響城鄉供水。 其實,全球變暖-海面上升已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大環境變化過程,科學界早已提出警告,許多國家也早已做准備。美國克林頓政府1994年曾經撥款15億美元進行全球變暖-海面上升的研究,1998年再撥款19億美元繼續進行研究,因為美國科學院估算,21世紀的海面上升,將使美國損失4750億美元。現在拿出34億美元研究,只要能減少百分之十的損失,就可少損失475億美元,比現在投入34億美元大得多,因而是合算的,值得的。因為海面上升不只淹沒城市,還會引起洪澇災害,引起咸潮入侵,影響范圍很大,涉及問題很廣泛。有識之士早就提出警告,只不過許多人是水浸腳眼還不當作一回事 ,到了水浸眼眉才醒悟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