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從北京又刮風沙談西部開發的環境保護
2000.04.18
近日,春暖花開,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气溫迅速升高,"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國也枝頭抽綠,春意盎然。可是,北京卻沙塵滾滾,空气中的懸浮顆粒大增,例如三月17∼23日的一周,周平均污染指數達228,空气質量為IV級。女士們出門都要蓋絲巾,否則沙塵扑面,弄得灰頭土腦了。 北京的風沙是遠道而來的,主要來自西北和內蒙古。西北地區,每當春季來臨,日照強烈,气溫聚升,土地解凍,但春天干旱少雨,土地十分干燥,在植被覆蓋率甚低的情況下,一遇西伯利亞冷空气吹襲,便大風揚沙,飛砂走石。僅今年3月份,北京已出現5次沙塵暴天气,而每次沙塵暴,都是甘肅蘭州、宁夏艮川、內蒙呼和浩特等地先期出現沙塵暴天气,繼而往東吹襲到北京的。例如今年3月下旬的沙塵暴,首先就是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周圍3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刮起的,這些日子,蘭州、艮川的大气污染指數高達超過500,大气質量為Ⅴ級,呼和浩特大气污染指數高380,大气質量屬V級。可見沙塵暴自西北、內蒙而來是有跡可尋的,根据是充分的。 有人說,不是已建設了"三北"(西北、東北、華北)防護林帶了嗎?還會有這么大的風沙?實際上,"三北"防護林建設是叫得響、宣傳多、實效小。防護林的建設速度遠遠赶不上土地沙化、荒漠化的速度。据專家計算,我國目前荒漠化的土地已達262.2万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7.3%,每年還新增加2460平方公里。單是內蒙古,六十年代還有草場13.2億畝,九十年代僅剩下5.8億畝,也就是說,30年間,內蒙古的草場萎縮了56%。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科爾沁草原和鄂爾多斯草原因荒漠化已基本淪為沙地。科爾沁地區的沙漠化面積已高達4000多万畝,并以每年150米的速度蔓延,風 F已直逼北京了。 由于荒漠化的擴展,草原日漸萎縮,西北地區的沙塵暴天气越來越早,越來越強,也越來越頻繁。据气象學家統計,五十年代全國發生強沙塵暴5次,六十年代8次,七十年代13次,八十年代14次,九十年代不完全統計已有25次,2000年的3月份,北京竟出現5次!統計數字最有力地說明問題了! 西北并不是向來如此風沙滾滾的。500年前的明代人還描述青海西宁"木則柳生株万,松挺丈千。春發園葩,夏涼野竹"。更不用推到漢唐盛世絲綢之路的繁榮了。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侯仁之院士曾寫過一篇"以敦煌為鑒"的短文,引清代嘉慶七年的《甘州府志》和他兩次到敦煌所見所聞。開篇就說"災害的人為因素不可忽視,以祁連山天然林區破坏致使敦煌城遭'滅頂之災'為例"。事實上,近數十年人為因素對西北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太大了!第一次浩劫是1958年的大煉鋼鐵,被鼓動起來的群眾把許多山頭的參天古樹砍個"連根撥",用來燒小高爐"大煉鋼鐵"。鐵未煉出來,樹倒是砍得精光了。隨后是六十年代的"以糧為綱",大辦各种各樣的農場、牧場,連草原也破坏了。七十、八十年代西北的采黃金煉黃金熱,來自全國的各路掘金者用土法采金煉金,他們不只砍樹鏟草,而且土法煉金的氰化物毒害了土地,含氰化物的水流到哪里就哪里寸草不生。几次人為浩劫,西北現已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堪一擊了。 今年的"西部大開發"熱,切勿重蹈歷史复轍,把西北的生態環境破坏了。專家早就指出,西部大開發,要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環境為本,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价!破坏容易建設難。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來個什麼"改天換地","戰天斗地",搞什麼"開發性利用草原"盲目開荒。六十年代的"以糧為綱",把內蒙古一千万畝草原開墾為農田,糧食收獲不多,卻把內蒙古的草原毀掉十分之一,至今只留下荒漠。這种破坏性開發近年仍未停止。1997年和1998年內蒙古東部地區已開墾草原1460万畝,1999年還繼續開墾2100万畝。有些地方政府 暀瑗i外地資金以每畝10元租金租給一些公司開發。新疆在塔里木河源頭的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流域正在開荒600万畝。如不及早制止這种破坏性開發,不久必將增添荒漠化土地,沙塵暴將更嚴重,更頻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