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北京沙塵暴与土地迅速沙化
2000.05.08
今年入春以來,北京已出現了七次沙塵暴天气,出現之頻繁,已打破歷史記錄。首先是三月三日出現第一次揚沙天气,其后三月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和四月六日、四月九日,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沙塵暴使天空變成灰黃色,大地完全被沙塵籠罩,能見度僅數百米。例如四月六日的沙塵暴,近百架飛机不能在首都國際机場起降,女士們不僅要戴頭巾遮蓋,男士不少人也要戴上口罩,因為扑鼻而來的大風裹著沙塵使人呼吸困難。 沙塵暴不僅給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不便,也損害了人們的健康。出現沙塵暴天气的日子及其后數日,北京各大醫院的眼、耳、鼻、喉和過敏性患者大增。春季本來就是感冒、哮喘、過敏性疾病和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大風和沙塵暴天气使得懸浮于空气中的塵土含有大量的細菌微粒和過敏原,花粉濃度也因揚塵而大幅度增加,使得暴露于空气中的眼睛、鼻子、咽喉、气管、皮膚等都容易直接受到損害。沙塵暴天气必然干燥,容易上火,嗓子發干、咽喉腫痛,已是常見症狀了。有些人還會眼睛結膜充血,眼角奇痒,流淚。鼻子發干、鼻腔充血、咽喉干痒、甚至哮喘病發作以至气管炎等比比皆是。据報道,單是積水潭醫院自行配制的眼藥水,沙塵暴天銷售量增加4倍,滴鼻藥也成倍增加。 北京這几次沙塵暴是我國土地迅速荒漠化、沙化的一次集中反映。沙漠化已是全球重大環境問題。据聯合國統計,沙漠化土地已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并且以每年六百万公頃的速度在擴展。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39.3億畝,占陸域面積的27.3%,比全球平均值還高。我國荒漠化土地已相當於十四個廣東省的面積。目前荒漠化擴展很快,每年已超過1000万畝,僅沙化面積每年就淨增369万畝。五十年代以來,全國已有1000万畝耕地、3525万畝草地和9585万畝林地變成流沙地。內蒙古的烏盟后山、阿拉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河北省的壩上和西藏那曲等地的荒漠化年均擴展速度達4%以上。由于風沙的步步緊逼,成千上万的農牧民被迫遷往他鄉,成為"生態難民"。因荒漠化危害,全國草場退化達20.7億畝,占荒漠化地區草場面積的59.6%,每年因此少養羊5000多万只。耕地退化也很嚴重,現已退化1.16億畝,占荒漠化地區耕地面積的40.1%。据中國科學院測算,荒漠化導致每年損失土壤有机質及氮、磷、鉀等達5590万吨,折合化肥2.7億吨,相當于全國一年農用化肥產量的9.5倍。 人為因素是我國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密度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如甘肅、宁夏、陝西、山西等省,由于過度放牧、盲目墾荒、粗放經營、亂樵亂伐、不含理開礦等人類活動,加速了荒漠化的擴展。例如人口密度高的宁夏、陝西、山西,草地退化率高達90%,而人口密度低的西藏,草地退化率僅23%,可見人口壓力對土地荒漠化起重要的催化作用。荒漠化反過來又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例如每年輸入黃河的16億吨泥沙中,有12億吨來自荒漠化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中上游90年代的天然徑流量比50年代減少了24.4%﹐下游實際徑流量減少68%,致使黃河年年斷流,1997年曾經斷流226天。 土地荒漠化、沙化的成因是自然与人為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結果。專家分析指出,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是緩慢的漸變過程,西北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容易發生土地荒漠化、沙化,但不恰當的人為活動,則是激發和加速土地荒漠化、沙化的主要因素。例如過度放牧,現在內蒙古許多草場的實際載畜量遠遠超過了理論載畜量,成為草場退化的重要原因。黃土高原坡度小于5度的耕地每年每公頃表土流失量僅為15吨,而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表土流失量達150吨。農民在陡坡墾耕是導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如不赶緊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化,真真正正而不是只見規划不見行動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恢复西北地區的植被,沙塵暴還會卷土重來。回顧近50年來沙塵暴發生次數會有助于我們加深認識:五十年代發生沙塵暴五次,六十年代八次,七十年代十三次,八十年代十四次,九十年代二十三次,而2000年的頭三個月已發生了五次,四月份的頭十天又發生了兩次,已可以預見,沙塵暴在21世紀的頭十年肯定比20世紀最后十年內發生的次數要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