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十七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自從1994年世界各國在巴黎簽署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防治荒漠化日"已成為受到許多國家重視的重大環境活動。据統計,全球已有約10億人口、1/4陸地面積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危害,而且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展,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每年達400多億美元。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現有荒漠化土地39.3億畝,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7.3%,相當于14個廣東省的面積。我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西北。目前我國荒漠化淨擴展面積高達每年一万畝,其中沙化土地面積每年就淨增369万畝。五十年代以來,全國已有1000万畝耕地、3526万畝草地和9585万畝林地變成流沙地。內蒙、新疆、青海的部分地區,荒漠化的年平均擴展率達4%以上。沙進人退,弄得每年有數以万計的農民被迫遷往他鄉,成為生態難民。根据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測定,荒漠化使這些地區每年損失土壤有机質及氮、磷、鉀等共達5600万吨,折合化肥約2.7億吨,相當于1996年全國農用化肥產量的9.6倍。因荒漠化危害,全國草場已退化了20.7億畝,占草地面積的59.6%,因而每年少養五千多万只羊。耕地因荒漠化而退化的已達1.16億畝,占這些地區耕地面積的40.1%。据90年代中期的計算,我國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40億元,相當于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的三倍。沙化范圍還在為斷擴大。六月初珠穆朗瑪峰環境科學考察隊發現,雅魯藏布江中段因近年過量砍伐森林,土地已嚴重沙化。這是又一次向國人敲響警鐘:連一向人跡罕至的西藏也已難逃厄運,世界屋脊的森林植被已慘遭破坏。海拔4∼5千米的青藏高原以其保存著自然原始面貌而著稱于世,豈料現已慘遭人們的過度砍伐森林而土地嚴重荒漠化、沙化。青藏高原對東亞气候有巨大影響,過去因植被未受破坏,下墊面比較均一,大气環境流渦動較少,現在由茂密的原始森林變為不毛之地的嚴重沙化土地,下墊面環境的大改變,勢必引起源于此的東亞季風環流的大改變,這個改變又會引起气候紊亂,旱澇、風沙增加。今年的北方大旱、華北出現十多次強沙塵暴等等災害,都与青藏高原這個世界屋脊的植被破坏有密切關系。今年的沙塵暴出現特別頻繁和強烈,截至五月六日,華北已出現十二次強沙塵暴,五月中下旬全國普降喜雨,減緩了北方的旱情,但西北的沙塵暴仍未遏止,例如五月十九到二十五日,華北、北京已連續降雨,但源于西北的風沙仍未遏止,這星期烏魯木齊的空气仍然沙塵滾滾,空气污染指數達448,蘭州達275,呼和浩特257,石家庄也有173,鄭州190,甚至連渤海之濱的天津也達107,到處都是塵土飛揚。而五月中旬杭州還下了一場歷史罕見的"泥雨"。据杭州環境監測站的測定,這一天空气總懸浮顆粒物比平常多三倍,下了一場陣雨之后,戶外停放的汽車布滿了泥點,來不及收的衣服泥跡斑斑,窗戶上的玻璃像蓋了一層黃色薄膜。杭州市環保部門分析了這些泥土,屬粉塵顆粒,与西北黃土高原的黃土基本一樣,說明源自西北強沙塵暴,在降雨過程中隨雨水降下。強沙塵暴到了南方海濱變成"泥雨"的現象前兩年也發生過,南京就下過類似的"泥雨",但這次更遠達杭州,可見今年沙塵暴之強勁。近日,中國科學院組成以兩位院士為組長,有地理、气象、林業、遙感等10余位著名專家組成的研究組,向國務院呈送了《關于我國華北沙塵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對策》的報告。科學家們經過仔細分析美國衛星遙感圖片及有關資料后指出,今年華北、北京的強沙塵暴是從內蒙古一些沙漠周邊的退化草場和旱地刮起的,而不是像人們通常認為的起自戈壁沙漠,因為戈壁沙漠的沙粒較粗,風力搬運距离不會太遠,而內蒙古及河北西部約25万平方公里的退化草場和撂荒地才是沙塵的主要源地。這些退化草場和撂荒地就是我們上面說荒漠化土地。紀念"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今年最具体的實例就是防治沙塵暴。科學家們早已指出,我國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天災難免,人禍則要從体制上去解決,才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