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傳媒紛紛宣傳中央決定在北京、河北和內蒙古建設"環北京防治風沙林"。這是北京今年連續遭受13次沙塵暴襲擊之后作出的重要對策。古人云:"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在連續遭受多次沙塵暴之后,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不得不親自率領有關部門領導跑到河北、內蒙古就加快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投入巨資60多億元。建設"環北京防治風沙林"是其中首項實際行動。朱鎔基在這次考察中說:"今年我國頻繁發生沙塵暴天气,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但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區毀林毀草開荒,亂采濫挖,草原過度放牧,植被遭到嚴重破坏,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斷擴大"。他還指出:"防沙治沙的速度赶不上土地沙化蔓延的速度,一些地方還在邊治理邊破坏,生態環境整体惡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國片面追求糧食產量,毀林毀草開荒的現象十分嚴重。毀林毀草的惡果之一是土地荒漠化、沙化。据政府新近公布的數字,我國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達19.5億畝,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7.6%;森林面積13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僅13.9%,比世界各國平均值26%低約一半。据專家計算,我國已有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公里,比森林面積大一倍多,荒漠化土地面積擴展速度已由70年代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增至九十年代為2460平方公里,九十年代的荒漠化擴展面積比七十年代快63.4%,相當每年有三個順德市面積的國土由良田變成荒漠。這還是全國及十年間的平均狀況,具体到北方一些地區,情況更可怕。例如离北京僅約一百公里的河北省壩上地區,清代是草茂羊肥的大草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有1290万畝草地,九十年代只剩下765万畝了,四十年間減少了40%。內蒙古的渾善達克沙地面積更是增加了17倍。据統計,我國西部近數十年由于毀林毀草墾荒、濫挖發菜、冬虫夏草等藥材以及過度放牧而引起的草原沙漠化土地占土地退化的58%。在北京以北70公里的怀來縣有處叫"天漠",有千多畝的沙丘,七十年代這片沙丘才有7米高,九十年代末堆高到24米,過去每年移動1∼2米,現在每年前進達4∼5米。若不是有軍都山阻擋,這片沙丘早已長驅直入橫掃京城了!河北壩上數百万畝退化草地已一定程度沙漠化,而壩上地區比北京市地勢高出近千米,又位于蒙古寒流的風道上,每當蒙古刮風,沙子便紛紛飛揚自壩上南下北京。這次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從美國衛星照片分析獲知,今年,這十多次風沙并不是直接從沙漠吹來,而主要是從內蒙、河北的退化草原和撂荒地吹到北京及華北、華中各地。從沙漠恢复植被是很困難的,因為沙漠沒有水,植物難以生長;但從退化草地和撂荒地种樹种草卻比較容易。朱 基強調退耕退牧還林還草是可行的。只要國家提供糧食和燃料,農牧民把生產活動由墾荒和牧羊改為种樹种草,搞環北京防沙林帶,是可以減少風沙的。目前北京及其鄰近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僅13.46%,如果按照這次十年建造環北京防沙林規划,到2010年新增加林草面積4369万畝,植被覆蓋率將提高到30%以上,將能有效地遏制北京的風沙。但還應看到這個宏偉計划可能遇到的兩大隱憂:一是社會腐敗成風,國家投資60億元會有多少實際用于建造林帶,因為層層截留、雁過拔毛已成慣例,按照建設三峽某些地方層層提留后只剩若干分之一用于建設的實例,每年真正用于造林种草的才一億數千万元,在百數十万平方公里退化草原和撂荒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才有造林种草經費百數十元,是不可能解決農牧民糧食、燃料、樹苗、草籽問題的。其次是作為個体經濟單位的農牧民家庭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穿衣,過起碼生活,只靠"奉獻精神"是不能持久的,不從經濟手段解決農牧民的起碼生活需求,他們還會和現在一樣砍樹、割草作燃料,种糧牧羊作食物,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只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