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人口增長与耕地減少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一提到人口,人們便會想到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据說,實際人口已超過13億了。今年計划開展新一輪人口普查,可能會出現一批新數字,但人口的有增無減与人均耕地的有減無增,卻是不爭的事實,不能不引起上自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平姓的极大憂慮与關切。有一位地理學家計算過,清代初期,中國才有人口約5千万,那時約有5千万畝耕地,平均每人約10畝;康熙末年,人口已超過1億,耕地增加至約8億畝,即平均每人擁有耕地約8畝;乾隆末年,人口增加至約3億,耕地增至10.5億畝,每人平均耕地仍有3.5畝;清朝末年,人口增到4億,耕地只增加至約12億畝,每人平均只有三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口增加到約5.5億,耕地約16億畝,平均每人約2.9畝;到了20世紀末,人口增至約13億,耕地19.5億畝,每人平均1.5畝。從上述一串數字可以看出現在每人擁有耕地僅為清初的15%,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半。可見人口快速增長与耕地緩慢增加的矛盾何等尖銳。全國的人口与耕地是如此,廣東省的情況則更加嚴重。去年廣東省人口已突破7千万,而每人平均擁有耕地僅0.48畝,比全國平均值少2/3。這七千万人還不包括外來人口和超生瞞報人口,若按實際消費人口計,可能每人平均擁有耕地還不足0.4畝。廣東省耕地淨減少情況是很突出的。有學者作過分析統計,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到1996年,廣東省淨減耕地711.75万畝,占原有耕地面積的17.07%,每人平均擁有耕地量由1978年的0.825畝減到1996年每人平均僅0.5畝。對廣東省耕地減少應有正确認識,這种減少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近20余年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過程必然需要把一部分耕地改作工業、交通、住房用地,這是發展的起碼的正當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級政府權錢交易違法批地,這方面也喪失了大量良田沃土,這是不正常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据廣東省國土部門統計,1999年違法用地案達5051宗,非法占用土地4095畝。應該說,國土部門立了案的違法用地、占地案件僅是實際大量非法占用土地事實中的冰山一角,非法占用土地又何只四千畝!据廣州市政府公布,1991∼1997年廣州市查處違法用地已達3万畝,可見上述數字之大大縮小。去年8月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從2000年6月1日起,沿海城市和其他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俗稱'紅磚')"。廣州當然是要禁用紅磚的城市之列。"紅磚"雖小,但使用量大,据不完全統計,廣州目前仍有燒制"紅磚"的工厂約300間,年產"紅磚"約11億塊,每年要破坏耕地約2000畝。因為磚厂是取耕地表層粘土來燒磚的,這層粘土是土壤經過千万年積累演化才形成這層富含養分的粘土的,取掉這層肥沃的粘土,要經過數百年自然演化才能恢复土壤肥力。把城郊的肥沃耕地燒紅磚,無异殺雞取卵。中國的人口問題源于50年代的決策錯誤。50年代中期,馬寅初已經提出節制生育、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論》,但當時卻受到圍攻、批判,老百姓說得好:"錯批一人,多生三億"!如果不是錯批馬寅初,而是從50年代起就抓人口問題,就不會發生現在那樣嚴重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了。我們回顧几十年來的人口增長過程,就可以看出人口的過快增長:1950年5.5億,1954年6億,1964年7億,1969年8億,1974年9億,1981年10億,1988年11億,1995年12億。誰讓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死抱著"人多力量大,熱气高"的小農觀念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