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污染轉移 為害更大


2001.01.01

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近年經濟發展較快,老百姓已基本丰衣足食,進入小康。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一些污染嚴重的工厂,例如電鍍厂、制革厂、造紙厂、水泥厂等,也已發覺其對空气、水、土地都有嚴重的污染作用,河涌水發臭變黑,往日河里隨處可見的魚蝦今日已絕跡,甚至魚塘養的魚也不斷死亡,空气中彌漫著一般酸味,田里的禾苗也枯黃萎蔫。 南海市金沙鎮三甲村的情況就很典型:八十年代未設電鍍厂之前,該村的河涌長年魚蝦滿布,可以隨時网魚撈蝦,真正是魚米之鄉。開設電鍍厂之后,電鍍廢水大量排入河流,河水變成暗綠色,廣州環保所取水樣分析,發現水中的氰化鈉、銅、鋅、錳、錫、鎳等有害元素嚴重超標,不要說魚蝦了,連河邊的水草都因污染而死亡,二千多畝魚塘和五千多畝耕地因空气、水和土壤污染而魚死、禾枯、樹萎,村民連自己生產的稻米和花生都不敢食,因為他們發生過吃了自己生產的花生,孩子便肚痛、腹瀉,送醫院診斷為食物中毒。電鍍厂排出的廢气又酸又臭,村民呼吸了這些有害廢气常覺喉嚨痛、胸悶,呼吸道患者大增。土壤受污染,吃了被污染的草和飼料的耕牛越來越瘦,個別耕牛甚至死亡。樹木也不斷出現枯死。總之,"魚死、人病、牛瘦"警醒了村民。他們宁可少掙錢,也堅決關閉電鍍厂。 這類事情在已初步富裕起來的珠江三角洲已越來越多。這些嚴重污染環境的電鍍厂、制革厂、造紙厂、水泥厂紛紛搬遷往北面和西面的較窮地區。例如南海市不准電鍍厂繼續生產,他們就搬到北面的四會市,江門市不容許水泥厂繼續大肆粉塵污染,他們就搬到西面的恩平市。這類污染轉移已成了現今的趨向。比較窮的地方只求你來投資設厂,不管你污染如何。地方領導以發展生產、謀求眼前利益為最大目標,哪管什么環境污染、為害人民、禍及子孫后代。而這种污染轉移,為害更大。 例如電鍍厂從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南海市搬遷到上游的四會市,也就是把污染源往上游遷移,污染區域更擴大了,因為污水向下游擴散的范圍更大了。水泥厂從江門、新會遷往西面的恩平發展,冬季西北風一吹,粉塵擴散更遠。專家指出,這种污染轉移,絕非良策,不只不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往往擴大了污染范圍。根本辦法,還是嚴格治污。電鍍厂、制革厂、造紙厂、水泥厂都是社會需要的工業,不能不辦,不能禁止生產,否則無法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現代技術已基本能解決這類重污染工厂的治污問題,只要肯安裝治污設備,實行清洁生產,治理污染已不成問題。關鍵是工厂只追求超額利潤,不顧老百姓死活,不肯安裝污染設備,不采用清洁生產工藝流程,污染了一處呆不下去又再搬到下一處繼續污染。許多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對污染只眼開只眼閉;環境部門又往往收了好處費不履行環境監督的職責,任其污水長流;當地老百姓雖則身受其害,但卻無能為力,官官相護,投訴無門。上述舉例的南海市金沙鎮三甲村電鍍厂污染引起"魚死、人病、牛瘦"的悲劇只不過再次易地重演。難道必須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了,又北遷、西遷,再易地污染么!如此惡性循環,何時是了! 有識之士早就指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破坏環境,就是謀財害命。發展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安全和生活幸福,污染了環境,弄到"魚死、人病、牛瘦"還哪有安全、幸福可言。 我國已制訂和修改了許多環境法規,破坏環境嚴重的已屬刑事罪行,是應該坐牢的。可惜至今仍未見有因污染環境而被判刑的案例。看來,我們仍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老板污染了環境,拍拍屁股,搬到別處,又再污染新地方。如再不嚴格、認真地執行環保法,任由污染轉移,我們何以對子孫后代?!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