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廣東酸雨為害大

廣東目前仍以燒煤的火力發電為主要能源。燒煤就難免產生二氧化硫。据廣東省環境保護局公布的數字,2001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達97.31萬吨,居全國第七位。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與雨水結合就形成酸雨。廣東去年全省平均酸雨頻率為45.4%。國際上通用的標准是雨水PH值小於5.6就是酸雨,而現在廣東全年平均雨水的PH值為4.82,已經屬於比較強酸的范疇,對植物、房屋、土壤、地表水都已經造成巨大損害。

廣東經濟發展迅速,人口特別是外來人口增加得很快。去年廣東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發展快和人口增多都必然需要多用電。這几年廣東興建了大批火力發電厂以解決電力需求。但是,我們長期做事都是"顧頭不顧腳"。只求快些多建几個火力發電厂,卻不嚴格控制燒煤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硫的問題。雖然專家早已提出不能走"只管發展經濟,不管污染環境"的老路,政府口頭上也提什么"藍天計劃",控制空气污染,但實際行動中仍然是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五年前廣東省政府提出的"藍天計劃"訂下整治二氧化硫的45個項目,到去年才完成其中的7項,离計劃目標甚遠。廣東全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十年前的39.54萬吨上升到去年93.45萬吨,增加了近三倍。廣東已成為酸雨重災區。 專家預測,按照現在這樣速度發展火力發電厂,到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將達139萬吨。到那時,酸雨問題將會更加嚴重。即使這兩年省政府強調了治理環境,廣東的環境也有一些改善,藍天白云的日子是比前些年多了,偶爾還見到彩虹了,但酸雨問題不只未有減少減輕,反而增加和嚴重了。對比2000年和2001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公報就會看出,去年的全省平均酸雨頻率比前年上升了6.7個百分點,雨水的PH值比上一年度下降了0.13PH值單位。也就是說酸雨次數多了,雨水又更酸了。

前面說的僅僅是全省平均值,其實在一些火力發電厂集中的地區,可謂十雨九酸,而且酸得厲害:實測最嚴重地區的雨水PH值為3.46,已經是強酸了。被這樣強酸性雨淋過的植物會枯萎凋榭。例如粵北的韶關市近數十年建設了許多燒煤的工厂,許多原來的林草茂盛的山崗被酸雨淋得樹死草枯,成了荒山禿岭。韶關附近著名的佛教圣地南華寺,寺內九龍泉畔有九棵已有約500年樹齡的水松樹,一向深葉茂,生機蓬勃,成了南華寺的一大風景。連進寺的門票也印上這些水松照片。可是這20多年的酸雨淋漓,其中3棵經不起強酸性雨水的腐蝕,已干枯死亡,還有3棵也已開始枯萎。今年是南華寺建寺1500周年大慶,主持大和尚請林業部的專家來考察,希望能找出恢复和保護的方法,林業專家看後也束手無策,這些經歷了數百年雨露陽光的珍貴古樹,就這樣被酸雨毀於一旦。 酸雨已成為環境的一大公害。專家研究表明,酸雨一方面直接以它的酸性損害動植物和房屋、道路、土壤,另一方面酸雨會抑制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和氮的固定,使土壤貧瘠化,并溶解土壤和河流湖沼池塘的底泥的重金屬進入水中。眾所因知,重金屬鉻、鎘、鉛、汞等都對動植物有害。酸雨溶解泥土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使魚蝦死亡,破坏水体的生態平衡。現在的房屋外牆很快就會殘破,酸雨是其中一個禍根。試想想,經常淋著酸雨,外牆那能不被侵蝕破坏呢。

廣東肇慶的著名風景區七星岩,是桂林山水的縮影,與桂林山水一樣同是石灰岩地貌景觀。七星岩有很多古代文人雅士的石刻,既是歷史遺產,也是文物古跡,已經歷了千百年風風雨雨,仍然保存良好。可是近几十年的酸雨侵蝕,這些刻在石灰岩上的詩詞已不斷損毀,有些字跡模糊,有些嚴重的甚至成片剝落。這些都是酸雨的惡果。現代技術已可以達到燒煤過程脫硫,火電厂不愿安裝脫硫設施是因為政策不合理:燒煤排放二氧化硫每吨只收150元排污費,治理成本卻要每吨2500元,排污成本與治理成本相差懸殊,電厂當然不愿治理而選擇交排污費了。因此,要治理酸雨,必須改變政策,鼓勵治理,嚴罰排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