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憂思錄:環境保護要從源頭抓起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末端治理"政策治理環境污染,事實証明,抓"末端治理"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只治標、不治本的不好方法。經過這些年的實踐,以及結合各國的經驗,專家認為,環境保護要從源頭抓起。"末端治理"就是治理已排放出來的污染物,這是完全被動的做法。"末端治理"不止不能遏制繼續污染,而且一定程度上是鼓勵繼續污染。因為工礦企業排污後交點排污費就了事,工礦企業的領導就不會花錢去建設治理污染的設施。例如,現行政策規定工礦企業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硫交150元排污費,而建設治理減排一吨二氧化硫的設備投資及運行費用則要2500元,工礦企 ~當然宁愿給150元排污費而不愿投資2500元去建設治理污染的設備了。

我們現行環保政策只要求對具体工程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价,但對影響全局的流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行業規劃等卻不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价。專家認為,這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的政策。流域規劃的環境問題影響數十萬平方公里的環境,整個流域的環境出了問題,影響的是數千萬人口,這才是大局、大事,只抓具体工程項目,即使把環境保護搞得更好,也只是局部的好,不解決根本問題。

最典型的例子是長江三峽的建設。只對長江三峽工程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价,只抓壩址和鄰近地區的環境問題,那里有漏洞就補那個漏洞,表面上是萬事大吉,沒有環境問題了,其實,由於沒有做整個長江流域規劃的環境影響評价,建了三峽大壩,長江的水文泥沙都發生巨大變化,長江下游和長江口的流量、含沙量都會發生巨大改變,出現水沙不平衡,對長江下游和長江口特別是上海一帶的航道會有重大影響,勢必影響這段黃金水道的航運。所以,科學界對三峽工程持反對意見的居多數,上海、江蘇的地方當局也多數表示不贊成,就是他們都覺得三峽工程對下游和河口有很多不利影響,至今還有很多未知數未有解決。雖然近日三峽截流工程合攏了,人們還是喜憂參半,甚至憂多於喜。究其原因,除政治因素外,就是整個長江流域規劃未作環境影響評价。長江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絕非只作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价所能包括的。環境保護事關全局,不從源頭抓起,不從大事抓起,只管局部,只管工程項目,是不行的。

環境保護工作還有個資金投入的大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投入環境保護的經費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一左右。有識之士早就呼吁增加環境保護的投入。前几年,當時任廣東省人大主任的朱森林就在全國人大會議提出,要求把環境保護投入增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 几年過去了,今年公布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環境保護總投入5800億元,看起來似乎不少,但按現在一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十萬億元人民幣計算,環保投入只有百分之一稍多,比百分之二差很遠。國家環境保護經費投入不足,就很難遏止環境惡化的趨勢。專家認為,我國的環境狀況是"舊債 撞M新債又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只抓經濟發展,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以犧牲環境為代价取得今天的經濟快速增長。現在的環境保護投入,僅夠補償舊債的一部分,治理歷年積累的污染;根本無力防止新的污染。用"舊債未清,新債又來"形容是恰當和形象化的。如果我們的領導人能認識"發展是硬道理","環境保護也是硬道理",我國的環境惡化才會遏制,環境狀況才會根本好轉。經費不足,很多應該做的事都做不成。

專家認為,環境保護從源頭抓起還應包含從儿童抓起、從學校抓起的內容。只有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珍愛環境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環境保護才有保証。我國目前還沒有保護環境的專門教材,僅僅靠語文課、常識課講點零零碎碎的環境保護事例,是很不夠的。教育部門應該開設專門的保護環境課程,讓每個人從儿童時代就接受環境教育。

總之,環境保護要從源頭抓起,從規劃抓起,從大局、大事抓起,從教育抓起。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做應急、救火的消防隊,揚湯止沸,忘記了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