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溫家寶訪美和美中貿易逆差問題

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的訪美日程中,兩國間的經濟關系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美中之間的貿易和其他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中美之間的貿易統計口徑有些不同,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的貿易統計數據。從一九九零年到二零零二年,美國向中國的進口從一百五十二億美元增加到一千二百五十二億美元,出口從四十八億美元增加到二百二十一億美元。進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百分之十二點七和百分之十七點六。雖然中國的統計剔除了通過香港和其他國家、地區轉口的那部分貿易額,但是同樣顯示了兩國之間貿易的快速增長。由於兩國之間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兩國各自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度的不斷提高。

在兩國之間貿易額快速增長的同時,他們之間的進出口結构卻非常不平衡,具体表現為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大大高於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由此產生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有三個特點:一是絕對數額大;二是持續時間長;三是增長速度快。根據美方的統計資料,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一九九零為一百三十億美元,及至二零零二年則達到了一千零三十億美元,而二零零三年的前十個月,貿易逆差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額,預計今年全年的貿易逆差將高達創記錄的一千三百億美元。在過去十二年間美中貿易逆差的平均年增長速度為百分之十九。

根據貿易理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之所以存在和發展,除了互通有無,滿足不同國家之間對自己不能生產的商品的需求之外,更主要的是因為貿易能使相關國家通過加入國際分工更加集中地去發展其优勢產業,從而從整体上提高經濟效益。但是,一個國家通過參與國際貿易而發揮自身比較优勢的過程勢必會影響到其經濟結构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利益群体會獲得利益,有的則會遭受損失。這种結构性的調整對遭受損失的利益群体來說常常是非常痛苦的。他們自然會對此作出強烈反應。在民主國家,他們的反應以及社會民眾對他們的同情和支持常常會成為國家貿易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由於中國對美出口的大量增加,美國那些被中國進口商品沖擊的行業自然會出現生產萎縮甚至企業大量倒閉,由此也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員。正是在這种背景下,中美之間出現了嚴重的貿易爭端。在美國看來,這种單方面、長時期的貿易不平衡主要是由於中國的不合理經濟結构和經濟政策造成的。這种不合理的政策包括:為了保持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性,中國人為地保持人民幣幣值低於其應有的市場價格;中國的有些企業在美國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從事傾銷;中國仍然通過非關稅壁壘阻止自由進口。而在中國看來,一方面美國通過包括中國商品的轉口貿易來夸大對華貿易逆差;另一方面,這种逆差的存在主要是由於美國限制中國從美國進口高科技產品。

美國曾經派出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訪華討論人民幣問題,但是兩人都空手而回。於是美國采取了貿易制裁行動。十一月十八日,美國決定啟動了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許可的在外國進口突然大幅度增加下的緊急保護機制,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罩、睡衣三种紡織品實行配額限制。十一月二十四日,美國商務部又作出了對中國四家彩電企業存在對美傾銷的初步裁定。不僅如此,美國還對中國多家企業進行了反傾銷立案和對三十多种中國商品進行數據跟蹤。面對美國的行動,中國方面則沒有向以往那樣聲言報复,只是反复表示要通過建立協商機制來解決貿易爭端。中國低調應對美國貿易制裁的做法,為溫家寶訪美營造了寬松的气氛,但是從當前的雙方對外公開發表的官方言論來看,還沒有展現任何解決美中之間長期持續的貿易不平橫問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