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艾滋病日前后,大陸中央電視台報道了一些家庭收養艾滋病孤儿不僅得不到政府支持,反而受到法律和地方政府阻礙的案例。其中一個故事的主人翁是河南某農村的艾滋病患者朱進中。雖然自知身患絕症,朱進中仍然收養了一批五至十二歲的艾滋病人孤儿。在經濟上,朱并不寬裕,不過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他應該幫助這些孩子,而社會也會支持他。
朱進中的善舉給他收養的孤儿帶來了關愛和溫暖,但是,并沒有得到社會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一開始,一些人甚至指控朱企圖倒賣儿童。在朱進中的好心終于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的認識之后,朱進中仍然沒有能夠得到他所期望的支持,因為朱的善舉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大陸的法律不允許民間辦孤儿院,這樣,朱進中就不能合法地接受來自社會的捐助。
事情的荒唐在于,當地政府明明知道,自己無力,甚至也無心去幫助這些艾滋孤儿,而對于這些艾滋孤儿來說,能夠得到朱進中夫婦的關愛,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朱進中在對記者的談話中透露,不少艾滋孤儿無人關照,已經走上了犯罪的路,而他收養艾滋孤儿的動机之一,就是要減少這种社會災難。
大陸電視台讓千百万觀眾直視了朱進中目前的困境:他雖然還能夠維持孩子們吃飽,但已經不能讓他們穿暖。用塑料膜補起來的屋頂,已經難以擋住冬天的寒風,而孩子們的床上只有一張涼席。為了獲得好心人的援助,朱進中奔波于家鄉和北京之間。面對自己的困境,朱進中并沒有絲毫的退縮之意,他的目光平靜、堅定而悲涼。他告訴記者,他從不哭泣。
從朱進中的談話中,觀眾可以清楚地感到,朱進中并沒有因自己陷入的困境而感到絕望,但這并不是因為他仍然對大陸政府抱有任何期待,恰恰相反,他的一生早已告訴他,大陸政府往往是災難之源。朱進中的家鄉河南是上個世紀中葉那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飢荒的中心地帶。那場飢荒在河南奪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而在大陸則奪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大陸當局治理淮河,几十年未見成效,1975年薄山水庫大壩崩塌,在朱進中的家鄉附近,又奪去了數十万人的生命。至于艾滋病在朱進中家鄉的肆虐,政府更是難辭其咎。沒有當地政府對違法血液交易的縱容,几十万貧困農民,如何會感染艾滋病毒呢?
朱進中沒有絕望,是因為他相信大陸還有許多富于同情心的好人。事實上,朱進中确實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援助,包括大陸電視台記者的聲援。但是,這些好人的支持看來并不能令朱進中完全擺脫困境。要害的問題,是大陸當局給民間慈善事業留下的空間太小。
在歷史上,中國作為一個發達的文明,曾經有一套有效的社會援助机制。除了政府和佛教寺廟的賑濟,傳統中國最有效的民間援助机制來自宗族自治。中共革命,徹底摧毀了傳統的社會的結构,同時也向全社會提供了基本的經濟保障。但是,企圖由政府向每一個人提供全面保障的計划經濟,導致了普遍的貧窮,大陸不得不在二十年前改弦更張。二十年來,在重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計划經濟体制下的社會保障和援助体制逐漸瓦解了,但是,大陸當局卻沒有能夠建立起有效的替代机制。
大陸當局重建社會保障和援助体制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政府并沒有實力對社會的弱勢群体,尤其是數量巨大的農村貧困人口提供有效的援助,而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原因,又极端害怕民間自助和慈善組織的成長。大陸當局對民間組織成長的种种顧慮,雖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确有各种各樣的騙子存在,但是,如果大陸當局不是為了一党一己的私利,就應該在遏制騙子的同時,為朱進中這樣的善舉、為民間的自救和互助提供足夠的法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