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於上週六落網。美軍在薩達姆家鄉提克里特附近,一個農場的地洞內,捉到他。當時,他並無反抗。地洞有兩米深,二米乘三米闊,洞口以磚石和泥土掩蓋,洞內僅能容納一個人躺著。被捕時,薩達姆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形容憔悴,一頭亂髮,滿面鬍鬚。觀眾在電視機前見到他的容貌,根本不敢相信就是曾經統治伊拉克三十五年的獨裁者薩達姆。
現年六十六歲的薩達姆,出生於提克里特一個貧窮的回教遜尼派家庭,憑著他的個人能力和部落領袖的關係,於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六日當選伊拉克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社會復興黨秘書長兼共和國總統,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他上台後,實行鐵腕統治,嚴刑峻法,排除異己,消滅國內一切反對聲音;並在穩定局面後,勵精圖治,意欲統一阿拉伯世界,亦因此而三次出兵,令全國人民陷入災難性戰爭之中,搞到傷亡慘重,民不聊生。直至今年三年二十日,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爆發,首都巴格達於四月九日淪陷,薩達姆政權才垮台。
然而,在逃亡期間,薩達姆仍不時透過中東半島電視台發放錄音或錄影講話,號召全國人民奮勇抗敵。他被生擒,當然會令他的追隨者和社會復興黨,群徒無首,難以再搞大規模反擊行動。但這樣,亦不等於伊拉克從此天下太平,局勢得到穩定,駐軍不再受到襲擊。因為在伊拉克活動的恐怖份子,仍有不少是來自海外,受國外恐怖組織支配;另外,有不少伊拉克人有仇外心理,易為人煽動搞事。因此,在過去幾天,首都巴格達的駐軍仍受到襲擊,傷亡數字仍在上升。星期日發生的自殺式炸彈爆炸,就有一間警局受襲,有二十人死亡,三十二人受傷,大部份死傷者都是警察。難怪不少學者分析,伊拉克當前局勢毫不穩定,暴亂事件不會因薩達姆落網而告一段落。
根據美國向聯合國提交的伊拉克政權移交時間表,伊拉克新政府可望於明年六月三十日成立。不過,以今天伊拉克國情看來,成功的機會不大。就算美國真的將政權交出,伊拉克人亦不大可能如期當家作主,化解內部矛盾,順利組成民主新政府。因為伊拉克文化水平不高,全國二千四百六十萬人口當中,只有四成人懂得書寫和閱讀。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為二千四百美元。加上他們部落林立,各有部族利益要維護;人民又經歷過這麼多年專制獨裁統治,做慣順民。伊拉克能否開展西方模式民主政制,選舉一個獨立自主的新政府,實屬疑問。
況且伊拉克國庫空虛,負債累累,國家建設受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油田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可是,這些油田已落入美國和英國等盟國手中。國家無力償還債務。減債和撇債的事都要經由美國處理,由美國派出前國務卿貝克去解決,利用他的人脈,以利益關係來遊說各債權國拖延還款期,以期為伊拉克減壓。
而在重建伊拉克事務上,美國又大玩"單邊主義"遊戲,不准俄羅斯、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等反對出兵的國家插手,說他們沒有資格競投重建工程合約,理由是他們都是反對解放伊拉克的國家。一旦取得合約,他們派去伊拉克的工程人員,很可能會做出傷害駐伊聯軍的事。意思是說,這些反戰國還會暗中幫助伊拉克反美分子,為駐伊美軍添加麻煩。那麼,這些債權國又怎肯讓伊拉克減債呢?
因此,捉到薩達姆的真正意義,只是為獨夫劃上句號,肯定他不可能再作惡,為盟軍製造麻煩,對化解大國之間的紛爭,毫無幫助,亦無助於削弱恐怖主義的聲勢。反而在國際事務上,由於"單邊主義"抬頭,對世界和平已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捉到薩達姆,對美國和英國來說,可以說是天大喜訊,一件難得的聖誕禮物,既可紓緩他們在國內的壓力,又可提升他們在國內和國外的聲望,有利於布什總統和貝理雅首相在明年大選中分別取得連任。而對伊拉克來說,大局仍要等薩達姆公審時,在他的罪行披露之後,才可望得到穩定。當人民明白盟軍的用心時,才不會與駐軍為敵,社會秩序才可望恢復,重建計劃才可望落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