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透視﹕南海定期禁漁是"亡羊補牢"的積極舉措

中國有關部門近日作出決定﹐從1999年6月1日起﹐在南中國海禁止捕魚兩個月。南中國海的漁業在近年來的瘋狂濫捕之下﹐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而濫捕的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市場經濟發展了﹐人們對食物的要求提高了﹐特別是南海沿岸的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及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海鮮"成為宴席的必備佳肴﹐小康人家也常吃魚蝦蛤貝﹐海產需求量劇增﹐刺激漁民出海捕撈﹔二是近十年來漁民財富積累增加﹐造船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能往遠海捕撈的漁船多了很多倍﹐漁民紛紛從沿海涌向近海、遠海漁場捕撈。在南海捕魚的漁船越來越多﹐不僅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港澳的沿海漁民在海南狂捕濫捕﹐江浙的漁船也常常在漁季來南海捕撈﹐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漁民也紛紛涌集到南中國海爭捕。近幾年﹐在南海一些著名的漁場﹐例如珠江口漁場、川山群島漁場、西沙漁場等﹐漁汛期真是"萬船雲集"﹐網具都拋不開了。有人夸張地說﹕船比人還多﹗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徹底破壞了魚蝦蛤貝的繁衍延續。產卵期的魚蝦蛤貝被捕撈殆盡﹐"斷子絕孫"了。魚崽蝦毛在細網眼中無法"漏網"﹐也就沒有了大魚大蝦。近年來﹐素以海產豐富著名的南海﹐漁獲量已大減。更可怕的是惡性循環﹕越捕越少﹐越少越濫捕酷捕。近年﹐由於船多魚少﹐漁民更是不擇手段地酷捕。不只網眼越來越細﹐魚崽蝦毛也不放過﹔電魚炸魚也時有發生。魚崽蝦毛不值錢﹐電魚炸魚更是"毀壞一大片﹐收獲一小撮"﹐對漁場的破壞甚大﹐為害無窮﹔漁民的收入卻還逐年下降。加上十多年各地政府只顧擴大生產﹐只圖眼前利益﹐極少考慮保護海洋資源環境。沿海城市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流入海中﹔海洋石油開發和生產過程產生的油污和廢液被肆意排放入海洋﹐故而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赤潮常有發生﹐近海漁業深受其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漁業減產。這是自然界對過度巧取豪奪的人們的懲罰。有識之士早就提出"漁業要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意見。例如﹐1998年7月﹐在湛江召開的"南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研討會"上﹐就有6位德高望重的海洋界院士同聲呼籲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參加會議的專家紛紛對合理開發南海海洋資源﹐尤其是漁業資源提出建設性意見。他們強調指出﹐海洋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掠奪式的開發﹐終歸會導致海洋資源的牯隉C人們應從長遠利益出發﹐保護漁業資源﹐限制捕撈量﹐禁止在魚蝦繁殖期捕撈﹐規定魚網的網孔的最小尺寸﹐實行禁漁期﹐劃定分期禁漁區等等。世界多數國家早已定期禁漁﹐并規定捕撈量和禁捕尺寸﹐捕撈小於規定尺寸的魚蝦蛤是犯法的﹐輕者罰款﹐重者座牢。中國的渤海、黃海、東海於前些年實行定期禁漁。南海由於涉及鄰近國家和地區的漁業利益﹐海洋科技力量也相對比較薄弱﹐故而實行禁漁較晚。南海定期禁漁雖然遲了些﹐但正如前人所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定期禁漁﹐才能保障魚蝦的繁殖﹐給南海漁業休養生息的機會。雖然每年六、七兩個月不能捕撈﹐但以年位單位計算的漁獲量一般不會因為減少了兩個月捕魚而減產﹐因為魚蝦的繁衍周期短﹐有兩個月的保護、休養、生長、恢複﹐魚蝦數量會大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南海漁獲量大減已經向人們敲響警鐘﹗我們都明白"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的道理。"竭澤而魚"的蠢事不能再做了﹗如果繼續濫捕酷捕﹐將來會"食無魚"的。(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