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透視﹕國營企業工人問題惡化的一個重要信號

據香港明二月九日報報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中共黨內左派元老鄧力群在《中流》雜誌上發表題為"關於國情若干經濟分析"的文章,抨擊十五大的政治路線。在該文中,鄧力群特別為國企下崗職工鳴不平。鄧力群的舉動並沒有令人意外之處,但是,據《明報》記者的觀察,《中流》雜誌的文章匯編首次上在中國大陸暢銷書行列榜上有名,說明鄧力群代表的政治勢力影響正在迅速增長。這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說明中國國營職工的問題正在進一步惡化。另據《中國青年報》一月份報道,中國國營企業不僅有上千萬人下崗,而且存在嚴重的欠薪問題。據全國總工會的一次普查顯示,1997年度國營企業拖欠職工的人數也超過一千萬。而與此同時,拖欠職工工資的企業領導人仍然大肆揮霍企業的錢﹐令人瞠目。中國目前面臨的國營企業職工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從歷史的角度,中國國有經濟一直投資質量不高,存在大量技術水平低、生產能力過剩的企業,喊了多年的技術更新改造,由于投資機制不對,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問題。國有經濟投資效益差,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通病。沒有這個問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根本就不需要改革。但是,中國計劃經濟的弊病,在改革開始後的很間,并沒有引起國有部門的職工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的國有經濟得到一很大的非國有經濟部門的支持。現在看來,來自非國有部門的支持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非國有部門的支持,可以減少國有部門改革的痛苦,不需要象前蘇聯和東歐那樣,采用所謂"大震蕩"療法,一下子造成釵h人失業。壞處呢,就是容易使國有經濟投資質量不高的問題變成改革中長期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這些年來中國的情況就是如此。中國國有經濟在非國有經濟的支持下,確實作了一些成左漣麰瓷A但是,更主要的趨勢是,國有經濟在非國有經濟的支持下,反而被慣懷了。國有經濟投資質量差的問題,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比較容易掩說A現在經濟蕭條,就變得突出了。不過,應該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良機確實被錯過了,否則,國有企業職工的失業問題不至于如此嚴重。前幾年,地方政府出于本身財政利益的考慮,對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改革十分積極。所謂的股份合作制,就是在地方政府的探索和鼓動下搞起來的。但是,中央領導人出于政治和意識形態原因,對地方的積極性不予鼓勵。他們害怕地方政府會在改革的名義下,通過所謂的企業改制,把國有資產低價轉讓,轉化成私人財產。地方的改革方案,確實存在釵h不成熟的問題,而且,這樣的改革也需要中央的統一協調。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間相互沒有信任,中央更是缺少遠見,股份合作制的問題拖延了很久,改革方案的質量也并沒有提高。最後,中央發現,拖延國有企業的改革,并不能減少國有資產的流失。這才在政治上下決心,支持地方改革。但是,由于經濟形勢已經惡化,原來的方案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了。鄧力群代表的政治力量最近的出擊,說明江澤民、朱鎔基一再延誤國有企業的改革,可能正在把中國引向更大的危機。因為拖延所有制的改革,並沒有能保護國有部門職工的基本利益,也沒有能夠緩解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本來,在國家還有一點本錢的時候搞企業改革,職工還能夠多少分到一點,這樣就有利于緩解矛盾,緩解收入分配的不均。現在,國家已經都被進一步挖空了,工人沒有東西可分,政治立場就轉向了反對改革的一邊。但是,中國不走市場經濟的路,就無路可走。鄧力群主張的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中國國營企業職工如果這次被極左的主張誤導,只會增加中國經濟改革的痛苦和反復。﹙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