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精英們在設計養老金制度時的一個重要誤區


2004.08.13

在上周的評論中我們談到中國政府在養老金上的隱性債務問題。為了對無法繼續下去的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許多方案,在諸多的方案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將養老金推向市場化的方案。這個方案引人注目,一個原因是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正在陸續地采用這個方案;另一個原因是,在中國大力促進這個方案的,都是些官員兼學者型的人物,他們中的領軍人物,除了老一輩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等人外,還有不少已位居部級官位,如周小川、郭樹清、李劍閣等。根据他們的設想,中國應該縮小由國家統籌養老基金,轉而大力發展個人帳戶,這些個人帳戶應該由私人的基金管理。應該說,他們提出這個方案的出發點是好的,尤其是表現出了對政府控制養老基金能力的怀疑和對私人基金提高基金運營效益的期待。但是他們的一些論點值得仔細斟酌。

他們的一個重要論點是:建立私人繳費的個人儲蓄帳戶可以增加國民儲蓄,從而有利于增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這個觀點有兩個不正确之處。一是他們對個人儲蓄与國民儲蓄相互關系認識上的偏差。居民在決定儲蓄多少錢的時候,他們一方面要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支出,另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現在的收入以及未來的可能收入。例如,如果他們知道國家將會提供養老金,那么在對未來的支出預期等因素沒有變化時,他們會將國家提供的養老金作為一种未來收入,因而相應地減少當前的個人儲蓄。正是由于這個原理,許多發達國家將建立個人養老儲蓄帳戶作為應對整個國民儲蓄不足的方案之一。但是中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中國過去實行的是企業和國家統籌的養老金制度,与這個制度對應的是低工資政策。也就是說,國家已經強行將職工工資的一部分作為養老金扣除了。如果改變養老金制度,減少國家養老金,建立和增加個人養老金,這只是改變了儲蓄方式而已,是將國家儲蓄變成個人儲蓄,但是并沒有改變整個國民經濟的儲蓄總額。

這個觀點的另一個不正确之處在于,他們認為建立個人儲蓄帳戶和提高國民儲蓄率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事實上,即使國家通過同時強行建立國家養老基金和私人儲蓄帳戶來提高國民儲蓄率,這對中國經濟增長也難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并不是儲蓄率過低。相反,中國是世界上國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現在的銀行愁的不是沒有存款,而是無法將銀行吸收的存款貸給合适的企業,轉化為有效率的投資。在資本市場并不發達的情況下一味提高儲蓄,不僅不會促進經濟增長,只會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為未來的銀行危机埋下定時炸彈。

他們關于私人基金效率的高預期在中國也值得怀疑。不錯,由于缺乏适當的動力机制和必要的制約,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長期以來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頑症。但是,這并不等于說私人養老金便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效率問題,從而使養老金有保障了。事實上,即使是在法律制度嚴格的發達國家,仍然有不少私人養老基金弄虛作假、最后破產的例子。不難想象,在中國現有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場极不健全的情況下,簡單地將養老基金交給私人部門經營,到頭來,受損失的一定還是養老金領取者。當然,私人養老基金除了問題,仍然將是社會問題,國家最終還得出面解決。雖然私人養老基金最終將在中國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在哪一天到來之前,中國在資本市場的管理,在整個社會法制化的道路上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