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打工子弟學校”--評大陸教育政策對進城農民子女的歧視
1999.11.22
最近,北京電視台報道了一條有意思的消息。今年北京市有了一所特殊的學校,叫做"打工子弟學校”。這個名稱要是讓"老外”听了,一定搞不懂,什互O打工子弟呢?所謂打工子弟乃進城打工的農民子弟也。 現在中國的大中城市,衣食住行越來越离不開進城打工的農民,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事實上已經舉家遷移到城市居住。由此產生了一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据中共的教育制度,每個人都要接受九年的義務教育,但是,義務教育必須在本人的戶口所在地進行。問題是,盡管釵h農民已經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他們的戶口卻必須保留在原地,因為中共雖然放松了對農民出外打工的限制,但并沒有取消實行多年的城鄉隔离的戶籍制度。這個戶籍制度以父母的身份決定城鄉戶口,把中國大陸百姓,人為地划分成兩大社會等級。 四十多年來,大陸城鄉隔离的戶籍制度制造的個人悲劇豈止千万,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時至今日,各种悲劇仍然在繼續。今年夏天,本人在火車上遇到兩位農村婦女,他們為了讓子女讀書,不得不离別在北京打工的丈夫,把孩子帶回家鄉。其中一位婦女傷心地哭了一路。我問她們,有沒有辦法讓孩子在北京讀書,她們回答,有是有,但學校要收很高的就讀費,實在付不起。 我記得有報紙報道,由于多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不少城市已經出現幼儿和小學教師和設施過剩,一些設施已經改作它用。看來,所謂過剩,只不過是相對有城市戶口的人而言,進城的農民根本沒有被考慮在內。 中國大陸近年來對農村教育十分重視,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而且還在海內外廣泛募捐辦學,這就是所謂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名字起得非常好,因為只有讓農村的孩子受到教育,他們才有希望,國家才有希望。但是,目前中共對進城農民子女的教育如此不通情理,不禁令人感到困惑,他們究竟希望什予O,希望農村的孩子永遠留在窮山溝里,不要到城里來制造麻煩嗎? 感謝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在報道北京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成立的消息時,還透露了這樣一些有意思的細節。第一,這個學校的成立并不是北京政府關心進城農民子女教育的結果,相反,北京市政府根据國家的政策,很長時間曾反對成立這個學校。第二,成立這個學校既不是北京市民同情進城農民,向當地政府力爭的結果,更不是進城農民自己据理力爭的結果。那丑A為什丰_京市政府最后還是同意成立這所特殊的學校呢?原來,這是因為一位海外華僑對這种不公正實在看不下去了,這位熱心腸的女士(可惜沒有記住她的名字)不僅有善心,而且比較有錢。如今的大陸,一個來自海外的有錢人,說話比所有普通中國人都有分量。在她一再的力爭下,很可能由她本人出資,辦了這所學校。 最后一個重要的細節是,在這所學校教書的并不是得到北京教育部門承認的正式教師,而是來自農村的鄉村教師。這意味著什予O?在這所學校讀書的農民子弟,很可能拿不到國家承認的畢業資格。不過,對于那些有幸入讀這所學校的孩子們來說,這并不重要。他們能夠在父母的身邊長大,同時又受到教育,比起其他釵h打工子弟,已經是天壤之別。但是,當他們每天從那些城里人的孩子讀書的學校門口走過時,會怎仄Q呢? 中共大肆宣揚的希望工程,舍近而求遠,果真是在播种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