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市場經濟的癰疽國企官員


1999.12.20

中國經濟活動的舞台上活躍著一個特殊的人群:國有企業的管理人。 國企管理人是指所有那些管理与經營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員。他們不僅包括國有企業的正付厂長或經理們,也包括企業党組織的正付書記們,甚至還包括工會負責人。用中共官方的術語來說,就是企業的領導層。中國共有大大小小的國有企業90多万個。其中,有13万個國有工業企業、1万個國有建筑企業、9万4千多個國有交通運輸郵電企業(含7万多個基層郵電局所)、以及66万多個國有貿易企業(含39万個批發企業和24万個零售企業)。即使以預算內的獨立核算國有企業為計,也有32万之多。如此算來,300万國企管理人應該是一個十分保守的估計。應該指出,這里所指的國企管理人少于官方統計口徑中的企業管理人員,因為后者還包括了企業中的一般行政人員。(根据中國國家統計局1996年的資料,僅是國有制造企業的管理人員就有341万人,平均每個企業28個人。) 這群人喜歡時髦地稱呼自己為企業家,以緊跟市場經濟的大潮。事實上,如果以行為規范來分類,他們實在算不上企業家,稱之為國企官員或釦颽偉K切。 這是因為,中國并沒有一個有效地遴選企業家的市場机制。這些國企官員不是由出資人任命,而是由共產党任命的。而共產党遴選國企官員与任命其他所有政府官員的過程和標准毫無二致。這就是,由共產党的各級組織部門進行考察和提名,爾后由各級政府部門行使法定的任命程序;政治上對党的忠誠則被明文列為首要條件。事實上,由于中國政治制度本身的缺陷,這种所謂對党的忠誠只是對頂頭上司無條件服從的代名詞。 上述机制產生的直接后果是,這些國企官員并不需要對企業的真正出資人負責,而只需要讓任命他們的上司感到滿意即可。因為,他們的升遷貶謫全在頂頭上司的掌握之中。有言道: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說到底,各級政府中國企管理部門的大大小小的官員們也并沒有積极性去對那些与他們切身利益關系不大的國有資產盡職盡責。与此同時,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是分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廣袤國土上的人民。在中國現有的政治經濟制度框架內,這些人民不僅根本不具有任何有效的手段,去對那些只是在理論上從屬于他們的財產進行直接的監督,他們甚至也無法間接地通過指定代理人來行使自己的權利。 這樣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國企官員手中握有极大的權力,他們掌握著7万3千多億的國有資產的存量,指揮著1億1千万万國有企業職工。每年經他們之手的固定資產投資高達1万多億元,流動資金近3万億元。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已經下降,但他們仍在所有608個行業中的604個行業存在,并具有重大影響力;他們更完全控制著金融、電訊、能源、對外貿易等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 另一方面,每年經由他們而流失的國有資產也數以千億計。二十年以來,經由他們之手形成的銀行呆帳、坏帳累計高達3万多億元人民幣,占居民儲蓄存款的百分之30;每年經由他們流向海外然后不知去向的資金也從1989年的3億多美元急劇上升到1998年的230億美元,人們估計累計的外流美元高達700億美元,這個數字約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的百分之50;他們每年揮霍在宴請、旅游、行賄方面的資金也高達1000多億元人民幣。 當人們談到國企改革的難點時,通常只注意到失業將給社會帶來的壓力。其實,妥善安排這些失業職工在經濟上并非難事。以每個失業職工每年需要4000元救濟金安置計算,即使改革將帶來百分之30國有企業職工下崗,1300億元人民幣便可滿足預算。而當前每年僅是為那些虧損國有企業支付的呆帳利息就需要近2000億。這還僅僅是一個靜態的計算。考慮到國有企業每年浪費大量寶貴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如果流向效益好的私有部門,則無論是對國民經濟質量的提高,還是對未來就業机會的增加,都會起到積极的作用。問題是,如果這樣做,那些因之而倒閉的國企的官員們的特權就會喪失殆盡,他們的上司們就再也無從獲取好處了。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