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簽署雙邊貿易協議兩個月來,在許多地方報刊尤其是互聯网上,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利弊得失辯論聲不絕于耳。這場辯論的焦點是,中國究竟應不應該投身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最近出版的一本暢銷書使得這場辯論進一步公開化。這本題名為《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被認為是几年前風靡一時的《中國可以說不》一書的姊妹篇。此書的共同作者之一房宁近日在互聯网上直言作者們對全球化的批判態度。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全球化就是"全球分裂化,全球泥潭化,各种文明可能要在全球化及其全球分裂化中爛掉。"他們一方面承認全球化"是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趨勢",另一方面呼吁中國和其他在世界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國家和民族警醒"。對中國老百姓來說,投身于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果真是一場滅頂之災嗎?完全不是的!相反,全球化是中國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全球化是增加中國的就業机會,從而增加勞動者收入的有效的途徑。根据中國高級官員和中國經濟學家在不同場合的估計,中國真正的失業和待業人口,在農村為兩億人,在城市為三千万人。即使人口不再增加,經濟發展能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每年提供一千万個新的就業机會,中國需要二十多年的時間才能消化這個龐大的失業人群。更何況經濟發展在減速,人口仍然在增加。顯然,關起門來發展,中國難以迅速有效的解決就業問題。有人經常津津樂道于毛澤東時代所謂沒有失業的狀況,其實那不過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怀舊罷了。眾所周知,毛時代的充分就業是以愚蠢野蠻的強迫無效勞動為前提的。中國如果沒有消滅有產者以及隨后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大三線??文化大革命之類的亂折騰,失業者料也不至于多至今天的地步。就經濟學常識而言,勞動力的相對過剩是資本相對稀缺的同義語。換言之,解決中國的失業問題需要更多的資本。而資本在國与國之間的自由流動正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本質特征。資本流動無一例外朝著利潤丰厚的方向。資本在哪儿能獲得丰厚的利潤呢?在資本稀缺的地方,也就是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地方。因為在那里,資本的收益高而勞動的成本低。用物以稀為貴來說明這個道理十分貼切。中國許多反對入世的評論家對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會和人權和環保組織在西雅圖發起的抗議世界貿易組織示威幸災樂禍,引為同類。這正反映了他們的無知或不負責任。殊不知,發達國家會竭力反對全球化倒是情有可原,因為資本流向發展中國家將會導致發達國家中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失業。實現全球化,伸開雙臂歡迎國際資本,對在失業中掙扎的發展中國家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何災何難之有?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失業者与發達國家的失業者毫無共同利益可言。相反,他們應該与發達國家的資本所有者結盟才是。經濟全球化不僅給中國帶來解決失業所需要的資本,同時也將為大量使用勞動力的中國廉价商品提供更大的市場。中國的出口額已經相當于其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使用中國勞力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再出口則占出口額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這一點充分說明國際市場對維持和增加中國的就業水平的不容忽視的作用。普通老百姓不僅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對他們而言,引入國際競爭,將提高市場上的產品質量,降低許多消費品尤其是銀行、保險、通訊、交通等現代服務消費的价格。在這方面,他們輸掉的將只會是長期以來不得不忍受的被享有壟斷權的官商們的壓榨。當然,說中國在溶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只有贏家而沒有輸家也決不是實話。中國那些毫無競爭能力的國有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因國企的存在而支配大量經濟資源的官僚們將失去繼續揮霍浪費人民的財產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制定國家經濟政策的官員們也將失去一部分以權尋租的空間。這就難怪有人那么起勁的反對加入世貿,反對經濟全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