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一個迷--農民收入增長為什么還會需求不


2000.01.23

中國大陸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是按官方的統計,平均增長仍然在百分七和八之間,遠遠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奇怪的是,高速增長卻伴隨著日益加劇的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的消費需求不足。對這個現象有几個不同的解釋,一种說法是,經濟增長的數字本身就不實。越來越多的報道証實,大陸經濟增長确有相當的水分,特別是有關鄉鎮企業產出的數字,与實際情況出入很大。但是,這個解釋只能說明一部分問題,因為銀行的儲蓄确實在增長。因此,對需求不足的另外一個解釋是,居民的收入預期下降,多掙錢也不敢多花錢。這個解釋也說明了一部分問題,大陸官方目前采取的刺激消費需求的經濟政策,主要是根据這個判斷而來。最近,大陸一些學者的研究指出,農民貨幣收入增長緩慢乃至下降是大陸需求不足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而這個原因卻被許多人,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忽視了。為什么這樣一個重要的因素會被忽視呢? 溫鐵軍在今年第一期《金三角》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農村收入与市場需求"的文章,解開了這個迷。原來,大陸的主要經濟決策者不僅被虛報的農村收入增長數字所蒙蔽,而且對農民貨幣收入与實物收入的不同經濟意義,相當無知,因此,沒有注意到,近年來許多地方農民的收入增長,其實是賣不出去的糧食和其他剩余農產品庫存的增長。農民的這种所謂收入增長,根本不可能增加需求。我在過去的評論中,曾經指出這個可能性,現在,溫鐵軍的文章,用有力的數字証明了我的推測。 溫鐵軍的文章指出,1979至1985七年,農民收入平均增長速度高達百分之十五點二,而在1986到1997年的十二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為百分之四點一。更重要的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构成,發生了變化。在前七年,貨幣收入的增長,主導了農民收入的增長。溫鐵軍沒有給出具体數字,但是,這一點可以從農民人均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得到支持。農民人均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達到百分之十八,超過了農民平均收入增長速度。如果不是貨幣收入主導,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在1986到1997的后十二年,農民貨幣收入的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實物庫存,尤其是糧食庫存的增長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組成百分。根据溫鐵軍的估算,到1997年,農民多余的糧食庫存相當于五千万元,占十二年農民收入增長累積額的近一半。也就是說,扣除這一部分沒有多大經濟意義大收入增長,農民在后十二年的收入平均增長速度只有約百分之二。 問題是,在這個不高的增長速度下還有更加冷酷的事實。中國大陸農村人口在1985年已經超過八億,不同地區的農村收入差別顯著。在1985年,沿海八省市的農村人口占全國百分之二十八,平均收入比內地高百分之三十四。在后十二年,沿海農村的收入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內地農村,結果,沿海農村与內地農村人均收入的差距升高到近百分之八十。因為沿海農村的收入增長主要來自貨幣收入的增長,這樣,內地農村收入的增長中剩余農產品庫存的比例就要大大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全國平均比例。按照溫鐵軍的估算,六億多內地農民在后十二年可比貨幣收入平均每年每人只增長了七塊錢!這僅相當于沿海農民貨幣收入增長的五十分之一。考慮到內地農村內部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斷定,許多農民的可比貨幣收入在后十二年是下降的。 溫鐵軍提出的問題雖然不是一個新發現,但是他所揭示的問題的嚴重程度,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超過中國大陸人口半數的內地農民,貨幣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是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最基本的原因。但是,這個因素被各种各樣的平均數掩蓋住了,被虛假的增長數字掩蓋住了。其中,剩余糧食庫存的增長起了极大的迷惑作用,這些剩余糧食的价值被大大高估,進而高估了農民的收入,結果出現農民收入增長,但是需求反而不足的怪現象。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