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進口大豆開征增值稅的風波
2000.03.05
最近,中國大陸政府通告各國商人和外交官員,有關大陸當局將要對進口大豆開征增值稅的說法"純屬誤傳"。當美國的大豆出口商和負責貿易的官員接到這個通知時,并沒有感到任何寬慰,因為他們明明知道,這件事情絕非誤傳,而是事出有因。 近年來,中國大陸進口大豆和大豆制品的數量急劇增長。這個趨勢是中國開放貿易的自然結果。中國土地短缺,而大豆的單產低,人均消費量卻大,因此要滿足日益增長的大豆消費需求,主要是靠增加進口。大豆制品需求的增長在中國大陸主要是兩項,豆油和豆粕。前几年,走私豆油是非常有利可圖的生意,以至連海軍艦艇都參与了走私。大陸當局雖然控制豆油進口,但對進口大豆和豆粕一開始并沒有給予限制,因為國內的飼料在1994-1995的通貨膨脹期間,价格奇高。這种政策,使得投資榨油厂比較合算。因為進口大豆榨油可以避開進口豆油的關稅。到去年,沿海榨油厂的 鄐O已經增長到了十分可觀的地步,為了保護國內的榨油厂,大陸當局改變了對進口豆粕不征增值稅的政策,使進口豆粕很難与國產豆粕競爭。這個政策一出台,豆粕的進口急劇下降,但是大豆的進口急劇上升。去年,中國大陸大豆的進口從以前兩百万吨的水平,提高到了四百多万吨的水平。 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對進口如此大量的進口感到不悅,因為他們正在被自己巨大的糧食庫存所捆扰。很明顯,一方面,國家要為大量過剩的糧食庫存支付巨額的費用,另一方面,又要為大量進口大豆支付許多外匯。于是,一個想法自然產生了,為什么中國不多生產一些大豆,少生產一些過剩的玉米呢? 從去年夏天開始,中國大陸當局就一直在制定增產大豆的政策。他們計划在今年在東北至少增產大豆一百万吨。但是,這些習慣于計划經濟思維方式的人發現,他們的設想并不容易實現。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大豆的單產太低,成本太高,如果要達到預定的增產目標,大陸當局或者要實行大量補貼,或者要搞強迫命令。強迫命令在政治上不現實,大量補貼對財政壓力太大。于是,一個新的想法出現了,那就是對進口大豆開征高額增值稅,建議的稅率高達百分十七。 根据中國与各國達成的協議,中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得增加進口關稅的水平,但是,增值稅作為一個國內稅种,不受協議的限制,因此有一些中共官員自以為得計,認為用增值稅的辦法來搞貿易壁壘,美國人無可奈何。于是,關于進口大豆要實行增值稅的消息不徑而走。 但是,從這次大陸當局的通報看來,對進口大豆開征增值稅的政策已經胎死腹中。這個政策据說遭到了外交和外貿部門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是:目前中美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美國國會尚未批准,中國如果玩弄這种自欺欺人的把戲,對大局不利。中國的最高當局,經過權衡,最后決定,對進口大豆開征增值稅的政策,不能出台。 不過,國際方面、尤其是美國方面對于大陸當局"純屬誤傳"的說法感到相當不滿。因為他們并不是傻瓜,他們知道中共當局确實想玩弄把戲,限制美國大豆的進口,只不過最后發現會影響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改變了主意。如果中國大陸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共當局會不會就沒有這樣的顧忌,而把增值稅作為一种變相的關稅,保護中國大陸沒有競爭力的農產品? 關于對進口大豆開征增值稅的風波,在表面上是過去了。但是,著件事再一次清楚地表明,中共當局關于接受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的表態与今后的實踐,將會有不小的差距。中國大陸將不會是一個十分守規矩的游戲者,除非現實的厲害關系迫使其按規矩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