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大陸經濟政策失去方向


2000.03.12

中國大陸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會是觀察大陸經濟政策走向的最重要的机會。今年的人大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揭示了什么信息呢?据我的觀察,大陸的經濟決策者對進一步改革与發展失去了方向。 這個判斷可以從各個方面對大會的几個主要文件的反應得到証明。首先,大會對朱熔基的政府工作報告反應冷淡。不僅是与會代表們的掌聲和前兩年相比,明顯減少而且缺乏熱情,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大陸報紙借報道大會的机會對中共經濟政策進行了多方面的批評,表達了人們對當前政策的不滿,特別是對最高決策者踟躇不前、不知所措的不滿。 隨意打開三月八日的《中國經濟時》報,對大會文件以及主要經濟政策的評論著實不少。歸納來看,這些評論有大概有這樣几种,一种是老調重彈,完全沒有新意。這种評論年年有,今年也不足為奇。 第二种是完全無視當局的主要政策,唱對台戲。比如發表在第二版的文章:"城市化: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潛力",只字不提當前中共的主要發展政策,開發大西北。文章指出,今后十五年,若能通過實施積极的城市化戰略,使農村人口減少30%,中國的經濟可以得到巨大的推動。文章更明确提出了中國大城市人口比例太小的問題,實際上是批評中共當局不敢讓農民進城的所謂發展小城鎮的方針。 第三种文章,則是在支持當局的表面文字后面,對當局的決策者提出了相當根本性的批評。發表在第五版的署名專欄、胡必亮專欄就是這种文字的一個代表。 胡必亮的文章題目是"沉穩轉型又一年"。讀罷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實際上想說的是"踟躇不前又一年"。文章指出"從朱(鎔基)總理,曾(培炎)主任以及項(怀誠)部長的報告來看,我得到的感覺是:今年將是十分沉穩地推進体制轉型的一年。這种沉穩性集中表現在,政策框架与前兩年相比,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基本是將1998年和1999年的宏觀政策思路作了一些綜合、調整。胡必亮認為,這种沉穩雖然是必要的,但是,他批評道"在大的方面沉穩的同時,也應該考慮相机行事。" 目前大陸當局刺激的政策,沒有將重點轉到如何消除現行体制与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制約方面,即沒有從如何消除壟斷、如何鼓勵公平競爭、等方面刺激經濟。中共當局應該認識到,他們的"宏觀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目前已經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胡必亮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改革的主張,尤其是擴大國際資本和民應企業的活動空間的主張。 問題是,中共領導人所面臨的所有加快改革的建議,都不是什么新東西。有些主張他們已經听了十多年了。說到底,他們是不敢向前走。胡必亮對此也十分清楚。他在文章的最后對中共領導人說:"我們是否可以再勇敢一些呢?" 但是,中共領導人會變得更勇敢一些嗎?為什么他們要更勇敢一些呢?從朱熔基上任兩年來的實踐來看,中共領導人更沒有理由要勇敢一些。兩年前,朱熔基所相信的恰巧就是勇敢,結果如何呢?朱熔基的政治聲望和處境一落千丈,大不如前。 中國領導人的經濟政策失去了方向,已經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認識。這一點也可以從對經濟政策的議論和胡說八道越來越多反映出來。不過,這些議論,其實并不能幫助中共當局找到經濟改革的出路,因為議論并不能替代有效的決策机制。 在改革積累了二十年的經驗之后,在中國大陸的理論和學術界有了巨大的成長之后,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為什么還會失去方向呢?如果從理論水平方面來考察,目前大陸領導人對市場經濟理論的知識,比十年前的領導人要多得多?但是,為什么他們顯得更加不知所措呢? 不少人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政治勇气問題?其實,其中的道理并非如此簡單。中國大陸經濟改革日趨停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十年來,經濟改革的決策權力,日益從地方被集中到中央。經濟決策權力的集中產生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信息不足,而信息不足的必然結果就是失去方向。 只要中共當局繼續維持改革決策權高度集中的結构,大陸經濟政策將會繼續找不到方向。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