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南方周末》為什么能夠一枝獨秀?
2000.06.11
了解中國的人都知道,在大陸數以千計的報紙中,《南方周末》獨樹一幟,是自八九年六四事件以來,最敢為被侮辱与被損害的小人物講話的一份報紙。該報雖然一周只出版一次,而且主要靠零售來發行,但影響之大,非其他任何報紙和期刊可以相比,每周發行量据說已經超過兩百万份。 真正耐人尋味的是,《南方周末》多年來一直是中共意識形態領導的眼中釘,据說多次受到中宣部的嚴厲指責和訓斥,但是這些打壓只能使南方周末稍有收斂,并不能改變南方周末,不唱中共宣傳主旋律,敢于暴露黑暗,為百姓仗義執言的基本風格。 不平則鳴,是人的本能,但是為什么只有《南方周末》可以說話呢?難道別的地方報紙就不想走南方周末的路線呢?為什么他們比較順從中央呢?如何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呢? 一种解釋是,廣東的政治比較清明。但事實并非如此。廣東省的腐敗問題乃全國之冠,据傳中共主管党紀的政治局常委尉建行最近在視察廣東時曾經說過類似這樣的話:共產党要是垮台首先就跨在廣東干部的手里。 另一种解釋是,《南方周末》的編輯部本身有比較強的正義感。這一點,也不能完全說得通。事實上,与揭露外省基層政權的黑幕相比,《南方周末》對于暴露廣東本省的政治丑聞是相當節制的。也就是說,《南方周末》有點槍口對外。一個地方性的報紙,如果有高度的正義感,應當一視同仁,而不應當為本地護短。 《南方周末》獨樹一幟,有兩個相輔相成的原因。第一是省領導的相對獨立性比較強;第二,是《南方周末》在地方勢力的保護下,在揭露黑暗面的新聞市場上獲得了壟斷地位,財源滾滾。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地方主義有了很大的發展。眾所周知,廣東省領導最是自行其事,他們借助比鄰香港的特殊地位,建立了与鄧小平等元老的密切關系,對中央政府的政策,大打折扣。《南方周末》正是利用了這個特殊的背景,打擦邊球。讀者永遠是十分敏感的,誰敢講真話,他們就讀誰的報紙。《南方周末》賣得火,外省報紙當然也想學樣,但是他們沒有《南方周末》那么硬的政治后台。 据傳主管意識形態的丁關根曾經与廣東的前主要領導,政治局委員謝非討論如何約束《南方周末》。謝非說,《南方周末》是我們廣東的臉面,擦擦臉是可以的,但撕破臉是不行的。 近几年,廣東地方領導的獨立性已經大大下降,因為中央派人接替了廣東省的主要領導職位。許多人曾經猜想,廣東政局的這种變化,一定會使《南方周末》失去特色。但是,后來的發展卻不是這樣,中央來的領導還是容忍了《南方周末》的一貫風格。我想,這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南方周末》已經坐大,她不僅是廣東的門面,而且是廣東的一棵大搖錢樹,其一年的廣告收入,當以億元計算。新來的省領導人要搞掉《南方周末》的特色,就要傷及許多人的利益,政治上十分不利。 《南方周末》未來的前途如何?我想應該還是不錯的,因為《南方周末》不僅受到大陸廣大讀者的鐘愛,而且還得到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的暗中支持。從《南方周末》發達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客觀、公正的新聞媒体要獲得成長,必須伴隨獨立的利益主体的發展。《南方周末》獨樹一幟,既反映了中國大陸改革以來的進步,但是,其特殊的壟斷地位,以及十分明顯的自我審查,也証明了大陸离真正公正客觀的新聞還有多么遙遠。 人們愛讀《南方周末》,因為上面經常為小人物鳴不不平。但是,我也經常也問我自己,他們發表這些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為了主持公道,在多大程度上是為了那份壟斷利潤?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不過我們知道,有更多更多感人的報道和讀者來信在《南方周末》的編輯部里被束之高閣,不知道哪一天,才能与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