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大陸經濟是否重返高速增長的軌道?

上周,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宣布,大陸經濟已經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机帶來的不利影響,正在穩步回升,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減慢的趨勢可望在今年結束。中共當局顯然試圖給人一個信號,大陸經濟正在重返高速增長的軌道。事情真的如此樂觀嗎?我和大陸的一些經濟學者一樣,都對此表示怀疑。大陸經濟上半年的增長達到了年率百分之八點二的速度,确實超過了前兩年。但是,要判斷經濟增長加速能否持續,必須要看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特別是,這些推動的因素能否持續起作用。事實上,大陸經濟上半年增長最主要的來源是兩個,一個是出口增長,第二是政府投資的增長。出口增長一方面帶有恢复性質,另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經濟形勢有利,因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空間并不大。尤其是對大陸這樣大規模的經濟而言,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幅度,畢竟是有限的。至于政府投資的增長,更是以大量發行國債為條件,非長久之計。令人對于大陸經濟增長前景不能樂觀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私人投資依然增長乏力。用大陸一些經濟學者的話來說,就是大陸經濟的內部動力不足。大陸私人投資為何增長乏力呢?這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克服?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也就解釋了對大陸經濟增長不敢樂觀的原因。大陸私人投資不活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本質上是大陸當局不敢對低效率的國有經濟作大的改革,對私人投資形成諸多人為障礙所至。比如說,國有資產的資本化程度极低,即使已經上市的國有企業,大部分股權也不能自由轉讓。私人想通過資本市場對大企業投資,選擇十分有限。目前,私人投資不足的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國家對銀行的壟斷,對私人企業的融資造成了极大的困難。私人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在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由于小企業的信貸成本高,風險比較大,它們通過融資來發展一般都比大企業困難。在中國大陸,這种情況更走向了极端。根据王小魯等人最近的研究報告透露,1999年大陸工商銀行的短期信貸余額中,個体和私人企業僅占百分之零點五四。這种情況与非國有經濟在大陸的地位很不相稱。根据大陸自己的官方統計,非國有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已經占了百分之七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已經超過百分之六十。大陸國有銀行對私人企業的歧視在近几年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強了。因為官方銀行現在多了一個借口,就是防范金融風險。大量的事實証明,大陸的國有大企業的投資風險其實并不比私人企業來得小。在同一份報告中,王小魯等人指出,私人企業占主導地位的溫州地區,銀行的不良貸款反而大大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亞洲金融風暴看來已經過去,在這次風暴中亞洲各國經濟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同時也暴露了不少体制的弊端。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哪個國家的經濟能夠更快,更持續地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各國克服自己体制弊端的進展。中國大陸在所謂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雖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加強金融紀律,防范金融風險。但是,這些措施往往以犧牲私人經濟的活力為代价。中國大陸私人企業融資變得更加困難,就是一個明証。由于外部經濟形勢的好轉,大陸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回升,絕不意味著已經回到了高速增長的軌道,因為舊病并沒有治好,只不過天气有所好轉,再加上吃了一些激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