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九五"經濟增長的代价

國慶前后,大陸媒体宣傳的一個重點就是即將于今年底結束的第九個五年計划取得的經濟成就。大陸的一些高級經濟官員和官方經濟學者紛紛發表評論,贊揚九五取得的經濟成就。概括起來,對九五經濟成就的主要評价有這樣几點:第一,保持了穩定的、比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九五經濟增長的年平均速度超過了百分之八,而且其波動幅度比前几個五年計划都要小。第二,經濟增長是克服了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國內通貨緊縮的負面影響取得的。這兩條,都反映了政府比較高的穩定經濟增長的能力。第三,九五期間不僅經濟持續增長,而且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其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國家的財政實力大大增強。應該說,這些評价大体符合事實。但是,大陸官員和官方學者都回避的是,九五經濟增長的代价是什么。大陸經濟未來的增長前景,不僅取決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而且同樣取決于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我想應該對九五經濟增長的代价作一個簡要的評价。大陸九五計划有兩個明顯的指導思想,一是加強中央的財力,二是避免大規模的私有化。這兩個指導思想,實際上是一种反改革的思路,因此必然會壓制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活力。那么,為什么大陸在九五計划期間仍然取得了比較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長呢?除了改革的慣性作用之外,大陸經濟在九五期間的經濟增長,前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出口需求強勁,后期則主要靠財政投資的擴張。九五期間在改革停滯的條件下獲得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伴隨著中央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是這樣几個發展趨勢。一是政府支出和政府腐敗的惡性膨脹。在沒有加強對政府本身監督和制約的前提下,加大政府的稅收,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中央政府的各部門,在加大中央財力的借口下謀取自己的私利,收入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支出的增長,官員更是憑借中央分配財政收入的權力來換取個人的好處。北京中央各部門的處長們,按規矩本沒有專用車輛,但是許多人都開著地方進貢的轎車。在中央財權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地方政府不僅要拿出更多的錢來買通中央各個机關,而且不得不用更多的非法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各种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在九五計划期間達到了高峰,絕非偶然。非國有部門的小經營者成為上述發展趨勢的直接受害者。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小業主的實際稅率比前几個五年計划期間增長了一倍以上。這就是為什么大陸私人投資近年增長乏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占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國農民,特別是內地的廣大小農,更是九五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受害者。中國大陸的廣大小農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貨幣收入太少。貨幣收入少,制約了市場的發展,极大地減少了他們投資和就業的机會。因此,能否較快地增加內地農民的貨幣收入,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九五計划期間經濟增長付出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遏制了農民貨幣收入的增長。朱熔基曾企圖通過對農產品實行保護來增加農民的貨幣收入。但是,這個政策完全脫离了中國大陸的實際情況。結果不僅造成了農產品的嚴重過剩,最后也并未能給農民帶來實惠。近兩年,有很大比例的農戶貨幣收入呈下降趨勢,農民被逼無奈,鋌而走險去犯罪或造反的急劇增加,而大陸當局簡直是束手無策。這樣,一方面是經濟繼續增長,特別是國家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另一方面,私營部門的小經營者逐漸陷入困境。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在九五計划期間嚴重惡化了。這是大陸當局最不愿意面對的事實。九五經濟增長的代价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意味著什么呢?這些代价意味著未來經濟增長的困難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以拖延改革,無約束地加大國家財力為手段實現的經濟增長是一种短見的,難以持久的經濟增長。這個過程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國家机器的惡性膨脹。國家机器的惡性膨脹使下一步的經濟增長面臨兩難的困境,如果向這個巨大的腫瘤開刀,則可能帶來种种的政治不穩定,但是,如果繼續拖延更本性的改革,則經濟增長的源泉會進一步枯竭。不過,只要還有余地加大稅收,增加國債,我們將很難看到大陸當局會放棄目前這种苟且的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