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實行民主妨礙經濟發展嗎?
2000.11.23
曾几何時,民主在中國是一個何等神圣的字眼。國民党在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時呼喊過它;共產党在推翻國民党的統治時也利用過它。一九七五年的紀念碑前,一九七九年的民主牆下,一八九年的天安門廣場,民主二字曾令多少青年人熱血沸騰、奮不顧身。十年后,它似乎在中國悄悄地消失了,尤其在中國的知識精英中,追求民主變成了令人不屑一顧的唐吉訶德似的不識時務的蠢行。 一种最流行的民主在中國必須緩行的論點是,現階段在中國實行民主妨礙經濟發展。其邏輯是,追求民主會導致社會不穩定,而社會不穩定則會破坏經濟健康發展。更有甚者,中國政府和它的知識精英們進一步發現,實行威權体制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高于許多非威權体制的國家。韓國、新加坡以及實行改革后的中國等在威權体制下的高速發展常常被用來与印度、牙買加以及改革后的俄國和其他前蘇歐陣營的國家的緩慢發展甚至停滯進行比較,從而支持上述論點。 其實,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种簡單的例舉法是不科學的;而且,即使我們暫且拋開民主本身對人的价值不談,民主妨礙經濟發展的觀點在邏輯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就經濟增長和民主之間的關系而言,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眾所周知,我們既可以列舉很多在威權体制下享有高經濟增長的國家,也可以列舉很多在威權体制下把經濟搞的一塌糊涂的國家;同樣,我們即可以列舉很多在民主制度下經濟停滯的國家,也可以列舉很多同時享有民主和經濟繁榮的國家。那种用少數例子來証明威權体制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方法,是以零星的經驗為基礎的,其信息是高度選擇性的。這种對有限的、有目的地選擇后的樣本進行簡單的歸納,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以大范圍的數据為基礎對民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過一般性的統計檢驗。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沒有有說服力的証据証明民主与經濟增長是相互沖突的,也沒有有說服力的証据証明威權体制与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出生于印度的經濟學家阿瑪惕雅.森認為,"如果把所有的比較研究的結果放在一起,關于經濟增長与民主之間沒有明顯的彼此影響的假設是有說服力的"。不僅如此,威權体制与高速經濟增長在少數國家的并存,并不能証明二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這個道理正如我們在下雨天吃飯不能說明下雨和吃飯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一樣簡單和明了。 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是一個比經濟增長更廣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經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需要。就保障人民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并防止各种經濟災難而言,民主制度相對于專制制度的优勢則顯而易見。這是因為在民主制度下,公民行有普遍的政治權利(如投票、批評、抗議等權利),因此他們便能有效地要求政府注意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去滿足人民的需要。這种權利對于迫使政府關心人民的苦難至關重要。阿瑪惕雅.森對飢饉史的一項研究揭示,在任何一個獨立、民主、擁有相對新聞自由的國家里,從來沒有發生過重大的飢饉。這是因為對選民負責的政府必須積极的采取措施以幫助人民。与此相反,獨裁政權不用對選民負責,新聞封鎖也使得信息的傳遞受阻,因而那些導致人民餓死的政策常常可以順利地推行下去而得不到及時的糾正。發生在蘇聯的三十年代的飢饉和發生在中國的六十年代的飢饉都証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過去二十年的經濟体制改革中,以實現政治民主為目標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起步維艱。這使得中國失去了許多只需付出較小的代价為長治久安進行根本性制度建設的机會。這既是使中國的改革在今天限于僵局的原因,也為將來不可避免的社會動蕩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