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朱鎔基繼續堅持失敗的農業政策

最近,朱鎔基視察了山東。据大陸官方媒体報道,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他的考察重點。朱鎔基一方面說由于自己的糧食政策成功,把大陸的糧食生產推上了新的台階,另一方面又說,糧食出現供過于求,糧食价格低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甚至有所下降。看來,他絲毫也沒有感到自己的邏輯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朱鎔基糧食政策之失敗,在大陸早已被公認。正是他在1996至1998,不顧市場供求,盲目提高和維持政府收購糧食的价格,才導致了空前的糧食過剩。其后,在巨大的財政虧損壓力下,朱鎔基又大量減少國家收購,并拋售政府庫存,禁止農民自己向市場直接銷售糧食,結果是農民售糧收入大幅度下降。在明顯的事實面前,朱鎔基竟敢如此文過飾非,可見今日大陸的政治气氛已經惡化到了什么程度。在這种政治气候下,可能產生積极而有效的經濟政策嗎?果然,我們從大陸官方的報道所看到的,正是朱鎔基決心繼續他已經被實踐証明是失敗的所有錯誤政策。朱鎔基的一個基本錯誤是,他企圖通過農業內部的調整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大陸農業的基本問題是農民數量過多。不面對這個基本問題,企圖通過提高農業的效率來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朱鎔基對城市化和農民進城就業只字不提,而大談農業結构調整,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并重談十几年的老調,搞公司加農戶,解決千家万戶農民進入市場。不知朱鎔基是不愿意還是真的看不到,雖然在局部地區,農民可以通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但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由于農民數量過大,農產品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當各個地區的農民都模仿成功地區的經驗時,整個農產品的市場就會出現過剩,這無論對農民還是對整個經濟都只能是災難。朱鎔基這次山東之行,又再次提出要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如果說,三年前,朱鎔基曾經百分之百地相信這個政策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三年后的今天,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告訴他,所謂敞開收購,只不過是給國有糧食系統一個既坑害國家,又坑害農民的大好机會。但是,朱鎔基還是不肯給農民自主銷售糧食的權利,還是要依靠這個聲名狼藉的國有糧食系統,盡管這個系統已經造成了几千億的虧損,數百億的貪污和挪用。朱鎔基在重提敞開收購時所能作的,僅僅是加上了几句"一定要"以及"絕不允許"等等連他自己也不相信能作到的空話和對糧食系統的警告。朱鎔基的第三個老生常談就是減輕農民的負擔。他提出要大力推進稅費改革。但是,在聲稱安徽等地的改革受到農民歡迎的同時,朱鎔基僅僅是要求各地擴大試點。并沒有真正要求推廣。在農民完全沒有政治權力的大陸農村,稅費改革真的能夠奏效嗎?對于大量收入本來就很低的農民來說,即使沒有稅費,也越來越難以度日了。稅費改革對他們又有多大的意義呢?在專制政權下,輕徭薄賦只是在人口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效,在人口已經過剩而政治又完全腐敗的情況下,想回避政治改革來減輕農民負擔,只能是空想。朱鎔基的最后一個空想就是"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紐帶作用"。他明明知道,這個主力軍事實上只不過是另外一個政府的金融机构,而且事實上已經破產。但是他還是認為,除了依賴這個早已証明是沒有用的机构來為農民和農業服務以外,他別無選擇。朱鎔基的農業和農村政策毫無新意,如果說他在重新強調這些被証明是無效的政策時透露了任何新信息,那就是,經過几年的經驗,他自己也并不相信他自己所說的這一套了。那么,他為什么還要繼續這些無效的政策呢?我想,朱鎔基信奉這樣一個古老的政治信條:認錯等于自殺。這個信條多次被証明是不錯的,尤其是在專制的政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