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當局采取了各种強硬措施打擊在皮棉中攙假的行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在春節前,集中力量,在棉花流通領域開展一場棉花打假專項行動。通知說,今年新棉收購開始以來,一些棉花購銷企業將各种雜物摻入成包皮棉中,有的專門從棉紡厂或廢棉市場購買廢棉直接摻入籽棉進行加工,還有在棉包中摻石頭、滑石粉、沙土、鹽水等現象。大陸中央電視台還在不久前秘密探察了河南尉氏縣,并通過專題披露了當地在皮棉中大量攙假的實況。河南省政府与這一報道相配合,在報道的當天夜間,從省城出動大批執法力量,對當地的棉花加工企業突然襲擊,逮捕了許多參棉花攙假的人員,包括一些基層的官員。大陸棉花攙假并不是一個新問題,但是為什么最近要對這個問題如此興師動眾,大動干戈呢?一個直接的原因是,大陸的棉花市場价格,在經歷了數年的疲軟之后,今年終于出現了上揚的勢頭。前几年,成千上万的棉農,家中積壓了大量的棉花,賣不出去,現在棉花行情好轉,這本來是一件喜事。但是,大陸當局從自己的財政收入和出口換匯的利益考慮,不希望棉花价格上升。盡管他們口口聲聲關心農民收入,但還是忍不住要管制棉花的市場价格。問題是今年棉花是賣方市場,在政府价格的約束下,攙假贏利的誘惑自然就大大增加了。換句話講,如果不是政府對价格的管制,优質棉花价格高,而攙假的東西風險大,因為怕沒人會再要。但是,有了价格管制,优質的棉花賣不出真价錢,而在优質棉中攙假就相對利潤大增。在真正的市場經濟下,并不會發生象大陸這樣普遍的攙假現象。為什么呢?因為真正的市場會對攙假進行無情的懲罰。那些攙假的厂商會因為失去信譽而沒有顧客。但是,大陸的棉花是政府專營的商品,棉花的分配一方面受到政府极大的干預,另一方面,棉花的加工又掌握在地方的基層政府手中。腐敗的地方政府對維持官商的信譽并沒有興趣,而只熱心于自己短期的財政利益,因此,不惜大量攙假謀取暴利。政府專營的另外一大弊端就是切斷了棉花种植者和紡織厂商的直接聯系。在真正的市場經濟中,這种聯系很普遍。一旦建立長期的穩定的棉花直銷關系,攙假行為不可能發生。大陸政府最近發起的這場頗具聲勢的打擊棉花攙假的專項行動是大陸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的又一個鮮明的証据。在市場化改革取得一定進展之后,大陸官商堅持不退出流通領域,政府堅持從自己的財政和政治利益出發,頻頻干預市場。結果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公平競爭和信用沒有空間發展,得到發展的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壟斷和欺詐。政府壟斷和欺詐不僅提高市場的交易成本,而且增加市場的不穩定。在這种情況下,大陸當局不去消除政府壟斷,反而發現自己有更多的理由來保持官商壟斷,繼續干預市場。也就是說,本來政府干預是導致商場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但是大陸當局卻以市場效率低為由更加強化政府壟斷和干預。這种循環往复會無限地重复下去嗎?不可能。因為這個過程將把一個越來越沉重的負荷強加給生產者和消費者。那么,大陸當局為什么要這樣作茧自縛呢?這是因為,這個一党專制的政權,在本質上是与市場不能相容的。他們為了証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需要不斷地制造干預市場的理由,盡管這樣作的結果只能是加深大陸經濟和社會的危机,并最終導致他們自己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