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三年過去了,中國的國有企業脫困了嗎?


2000.12.14

自一九九七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國企三年解困以來,已經整整三年過去了。不久前,中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盛華仁宣布,中國政府提出的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國企解困取得了階段性的胜利,從而為其三年前所作的承諾划下了一個看似圓滿的句號。當今世界上,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官員學者,相信中國官方報道的人已為數不多。且不管中國政府如何宣傳,三年來,國企解困究竟進展如何呢? 國有企業的改革在中國是一個不斷被提起的話題,這首先是因為國有企業的确是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嚴重得使人們不能回避。其中一個最叫人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虧損嚴重。按照中國官方的數据,一九九七年底,中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有6599家虧損,占其國有大中型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一;虧損的金額達兩千多億元,單個企業的年虧損額最高的竟高達十億元。虧損的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個巨大的癌瘤,它本身無法創造財富,卻吸收著大量的社會資金,從而嚴重壓抑了其他健康的經濟成分的成長。不僅如此,不斷惡化的趨勢使得國家財政和銀行不堪重負、難以為繼。這正是當時中國政府提出三年解困任務的背景。 客觀的講,現在國企的總体帳面財務狀況的确好于三年以前。今年前三個季度,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額減少到七百億元左右,6599家虧損企業中,到今年的年中已經有3654不再虧損,其中有1352家變成贏利企業。從理論上說,這些數字基本達到了中國政府三年前提出的國企解困的要求。 問題在于,這种解困的代价是什么?中國政府用于幫助國企解困的种种手段能否持久? 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政府為幫助國有企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首先,在三年內中國政府發行了四千多億元國債以支持其擴張的財政政策,這些資金大都是通過各种不同的途徑流向國有企業,這种手段無异于繼續用民間的資金向國有企業輸血。到今年底,中國的國債余額已經高達12000億元﹐這种方法無疑是飲鴆止渴,后患無窮。 其次中國政府還通過債轉股等方式將許多國有企業的利息和債務在賬面上一筆勾銷。中國政府的債轉股計划可以為國企化解13000億元的債務和勾銷至少1000億元的年度利息。僅此一項,國企不用在經營上下任何功夫便可以在賬面上轉虧為贏了。 再次,中國政府多次降低貸款利息,并在銀行設置專項基金支持國有企業。這一系列擴張的金融政策也极大地緩解了國企的困境。 當然,其他條件的變化也為國企提供了比過去更為寬松的經營環境。例如打擊走私擴大了國企產品的市場空間;國際石油价格上漲也為壟斷中國能源工業的國有企業帶來机會;同時,住房和其他國企占优勢地位的行業的產品的提价也對國企有利。但是這些客觀條件的變化對國企解困的貢獻相對于國家在資金政策上對國企的照顧微不足道。 總之,三年來國家為國企花的錢大大多于國企的減虧額,這种政策的直接代价就是妨礙其他經濟成分的健康發展。這就造成了近几年來國企的發展速度上升和私營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發展速度下降的現象,同時也造成了國企利潤和成本同時上升的在經濟學上難以解釋的現象。顯然,這种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 如果我們要問,國企的財務狀況好轉了嗎?那麼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們要問,中國的國企問題解決了嗎?那麼回答絕對是否定的。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