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無論是經院派的經濟學家,還是街頭巷尾的普通民眾,似乎很少還有人公開為壟斷辯護的。這是因為人們對壟斷對國民經濟的危害已經有充分的認識。首先,壟斷直接損害消費者利益。由于壟斷者有權決定价格,這使得他們能輕易地從高价中獲取壟斷利潤。這樣的例子數不胜數。例如,由于中國國際長途電話業務的壟斷,從中國打往美國的長途電話的費用是從美國打往中國的近十倍;由于中國國際航運業的壟斷,從中國飛往美國的机票价格也比從美國飛往中國的貴出許多。壟斷行業的商品和服務雖然价格昂貴,但是質量卻是十分低劣。這是因為除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緣故,這种狀況常常使得吃了虧的消費者投訴無門。同時,由于沒有競爭者,壟斷行業的厂家也就根本沒有改善經營、提高經濟效益的積极性。長此以往,這些行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低下,缺乏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僅如此,長期依賴國家保護維持行業壟斷的歷史也會產生一种慣性。從壟斷中獲取好處的利益集團會利用其現有的有利地位和各种關系竭盡全力地反對任何改變現狀的努力。壟斷給經濟造成的損害決不僅僅局限于被壟斷的行業內部。從本質上看,壟斷行業造成的危害是社會性的。許多壟斷行業產品的消費者不僅僅是個人,還有許多生產者。被迫按照壟斷价格付費實際上是迫使那些使用壟斷行業的產品或者接受壟斷行業服務的行業提高生產成本,而這將嚴重損害那些行業發展的能力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中國解決壟斷問題,進而消除由于壟斷所造成的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和給整個社會帶來的經濟利益損失,比在市場經濟國家要更加困難。這是因為中國政府本身是許多壟斷現象的始作俑者,中國政府的官員們是壟斷現象的受益者。行業壟斷的形成有著不同的原因,有自然形成的壟斷也有人為形成的壟斷。對于那些由于生產的規模經濟要求和有限的市場需求而形成的壟斷,經濟學家們稱之為自然壟斷。比如在一座人口有限、地理位置獨立的小鎮上,只需要一個水厂、一個電站。在這种情況下,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政府所能做的只能使加強管理,限制生產者獲取超額利潤。但是中國的壟斷更多的是人為的壟斷,而且這些人為壟斷的源頭大多是政府的行政權力。對許多行業,政府手中握有"准入權"。這些行業几乎完全由那些從事行業管理的政府部門屬下的企業掌握,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即使能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低廉的价格也難以得其門而入,像電訊、鐵路、航空、銀行、保險等行業就是如此。如果靠政府本身的力量來改變這些行業的壟斷狀況無异与与虎謀皮,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時中國還存在著變相的或隱性的壟斷或寡頭壟斷。這种壟斷并不表現為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地區只被一個或少數几個企業所把持,從表面上看,那里也許會有眾多的企業存在。但是從事行業管理的政府部門,或者地方政府卻常常有權向他們在价格制訂、銷售條件等方面發號司令,從而形成統一的行動。這种价格聯盟或直接的行政保護樣做常常帶有地方主義或行業主義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种變相的壟斷。其結果与其他形式的壟斷毫無二致,那就是排除外來的競爭者,從而使消費者遭受損失。隨著世貿組織多哈部長級會議批准中國入世的那一聲槌響,解決中國壟斷行業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便顯得格外突出起來。這一方面是因為外國企業要想方設法進入中國市場,而這一目標与現有的行業壟斷天然對立;中國承諾的入世條件也使得許多行業現存的壟斷經營狀況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已經在壟斷企業的控制下不滿多時,在他們看來,入世是改變他們遭受壟斷蹂躪而孤立無援狀態的天賜良机。今年初,國家統計局与中央電視台《中國財經報道》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城市的700余位居民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消費者們對那些壟斷行業或寡頭壟斷行業,尤其是對電信、郵政、鐵路、航空、金融、保險和電力等部門已經忍無可忍。總而言之,以入世為契机,中國國內消費者和國際競爭者反對中國行業壟斷的聯盟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