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的壟斷行業面臨入世的挑戰(下)

長期以來,國內消費者對于某些行業的壟斷現狀積累了強烈的不滿,但是中國政府對此卻一直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現在,中國入世在即,面對國際競爭者要求在中國境內參与平等競爭的巨大壓力,中國政府將不得不認真對待,因為它已經根据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章程在入世談判的過程中作出了許多与此相關承諾,自食其言將招致世界其他國家的報复,從而給中國的出口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問題在于,在目前情況下,在中國打破行業壟斷比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要困難得多。這种困難主要不是來自于特殊的行業特點,而是來源于中國特有的政治結构。中國的壟斷本質上是政府的壟斷,是政府主管部門的壟斷。中國的龐大市場為許多行業展開競爭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較好的客觀條件,在那里自然壟斷本來并沒有滋生的土壤。但是,由于許多行業長期以來為國有企業所把持,而國有企業又直接被政府所保護,這樣便形成了一种獨特的壟斷。長期以來中國電訊被一個國有企業所把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年來雖然中國政府被迫對中國電信進行了分解,但是,在這一行業的市場准入上仍然有許多人為的限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壟斷權力。從表面上看,有些行業在市場上有多個企業存在,但是由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所有者,所以在事實上他們的行為与壟斷行為同出一轍。主管部門往往通過非經濟手段來協調這些企業的行為,如禁止合理的价格競爭、人為的分割市場等等。比如中國民航業,雖然也有若干個航空公司存在,但是他們的行業主管部門中國民航總局卻三番五次地明令禁止他們之間的价格競爭。中國壟斷的這些特點和現有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國政府在反壟斷中難以有作為。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常常擔負著反對壟斷的責任。因為分散的消費者根本沒有力量与強大的壟斷企業對壘,所以主要一些反壟斷的訴訟是由政府提起的,美國聯邦政府和若干個州政府對微軟公司提起的訴訟案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不僅如此,市場經濟國家獨立的司法制度也為反壟斷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証。難以想象,在中國會有政府部門對自己所直接管轄的國有企業提起訴訟,而且与政府部門同屬于共產党的最高權力領導之下的各級法院能獨立依法判案。入世后若干行業壟斷的被打破還會帶來一些社會政治的和民眾心理上的振蕩。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長期享有行業壟斷的特權,中國的那些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在外國的競爭者面前將不堪一擊;同時,長期收到壓抑,那些在制度上具有活力的國內民營企業又尚未成長壯大起來,面對入世后大量國際跨國公司的進入也沒有應戰能力。因此,在中國的一些行業里,外國經濟勢力的驟然崛起和民族工業面臨的全軍覆沒并非危言聳听。面對這种局面,加上一些复雜的歷史、政治和心理因素,社會上的反應將會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