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為什么不能先給國人平等的權利

在WTO談判的後几年,一直存在對當局的一种批評:為什么不能把加入WTO之後讓給外國人的權利,先給本國人?為什么大陸當局就象當年的晚清朝廷和國民党政府那樣,總是有一种"宁贈友邦,不予家奴"的態度呢?比如,大陸國營的汽車工業,多年搞不上去,但就是不讓私營部門經營,銀行業保險業就更是如此了。從表面上來看,是由于共產党的意識形態要求堅持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因此要維持對私營部門的歧視。但是,細想起來又不合邏輯。因為加入WTO之後,進入大陸的外國企業几乎都是私營企業。如果只歧視本土的私營企業,而不歧視外國的私營企業,豈不給人一种媚外的感覺嗎?大陸當局當然不愿承認自己崇洋媚外,因此每談對外開放,必言外國科技和管理先進。言下之意,給外國人一些機會,主要是因為人家有中國沒有的寶貝。但事實如何呢?大陸人所共知的一個現象就是所謂的"假外資"。一些人在國內發了財,把錢轉到國外,然後以外資的名義再回投大陸。他們并沒有什么高科技和高級管理,而大陸當局也知道他們的假外資背景,可是這些假外資就是能夠享有大陸私人資本沒有的權利。"宁贈友邦,不予家奴"既然是中國近代政府所有的通病,其中必有原因。中國近代的改革,顯然與來自西方的壓力有极大的關系。西方對中國的壓力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要中國出讓權益,另一個就是讓中國改變游戲規則。在這雙重的壓力下,中國的統治者總是左右為難:要想保護中國的權益,國家必須要自強,而要自強就必須學習外國的游戲規則。但是,要學習外國的游戲規則,就要冒丟掉政權的風險。因此,中國專制政權對外部壓力的第一反應,總是宁可損失一點權益,也不愿改變規則。但是,這樣往往并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更加內外交困,里里外外擺不平。于是,內部改革的壓力就增大了。但是,近代歷史表明,中國的內部改革很難徹底,盡管中國人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付出了极大的犧牲,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實行憲政民主,确立和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一直不能突破,轉來轉去,又回到老地方。從晚清到民國到中共,整整一百年,中國大陸迄今未能确立一個具有穩定合法性的政權。而現在的政權和當年的舊政權一樣,又面臨一個世紀以前就政權面臨的一些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擺平對洋人和對國人的政策。在洋人與國人之間,中國當權者之所以容易產生"宁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傾向,最深刻的根源來自政權的合法性不足。一個合法性不足的政權,為什么不敢給國人更多的權利呢?原因其實很簡單:你給國人的權利越多,國人否定你合法性的權力也越大。也就是說,合法性不足的當權者,給國人更多的權利,几乎等于自殺。以中國大陸改革為例,江澤民,朱熔基不敢讓大陸的私營經濟大規模介入金融、保險、通訊等行業,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大陸的私營企業家沒有能力經營這些行業,而是因為這樣作的政治風險太大。對私營部門開放各种政府壟斷經營的行業,首先必然會得罪既得利益,失去他們的政治支持,但另一方面,未必就能贏得民間的支持。因為對民間開放,無非是兩种作法,一种是通過"欽點"來指定某些私人介入,其結果必然是腐敗,失盡人心,另外一种就是通過公平招標,其結果是中標者不領情,而民眾則要求更多的公平和透明。當權者失去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支持,同時卻未必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那為什么合法性不足的當權者情愿給洋人權利呢?因為給洋人特權,是以洋人承認當權者的合法性為前提條件的。當洋人接受中國當權者給予的特權時,同時也就承認了當權者的合法性。當然,歷史不是簡單的重复。中國大陸加入WTO,并不是給洋人什么特權,而是接受了洋人平等權利的游戲規則。為什么大陸當局要接受洋人平等權利的游戲規則呢?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維持自己在國際上的合法地位。大陸當局認識到,繼續脫离多邊貿易組織,不利于自己的合法性。但是,一旦接受了平等權利的游戲規則,就沒有國人與洋人之分,給洋人的權利同時也就給了國人。這樣一來 A國人權利的增長會不會威脅到大陸專制政權的穩定呢?這种趨勢顯然是存在的,但不會影響到決定加入WTO的當權者。他們在贏得洋人的喝彩時,卻把問題留給了自己的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