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來,中國政府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都將擴大內需作為來年工作的第一要務。之所以這樣做當然有多方面的理由,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越來越嚴峻。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對經濟發展起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九年間,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十四點五,其中年均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十五點四,進口增長率為百分之十三點五。但是,中國的外貿增長速度在過去四年里明顯放緩,進出口年均增長率下降到百分之十一點二,尤其是出口增長減速更為明顯,只有百分之九點二。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過去四年來中國的淨出口的走勢。這里所說的淨出口是指一國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差額。中國一九九八年與一九九七年的淨出口基本持平,在隨後的三年里則是逐年下降。一九九八年的進出口為四百三十六億美元,一九九九和二零零零年則分別為二百九十二億美元和二百四十一億美元,預計今年會低于二百億美元。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對其總的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有間接和直接的兩個方面。間接作用包括通過增加外匯收入緩解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外匯需求缺口,通過與國際市場的交流促進出口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其他國內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帶動效應,等等。而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推動則是通過淨出口來表現的。這是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實際上就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三項增長之和。由此看來,中國淨出口的逐年下降是造成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過去几年下滑的一個直接原因。尤其是今年,在投資和消費都增長的情況下,淨出口的下滑則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下降的唯一原因。造成中國淨出口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毫無疑問,西方國家經濟衰退而引起的中國產品向這些國家出口的困難是造成淨出口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除開以轉口貿易為主的香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日本經濟多年不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今年第三季度也開始步入衰退,西歐各國經濟也紛紛調低了對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與此同時,中國的周邊國家在經歷亞洲經濟危機期間,紛紛實行貨幣貶值的政策。這在一方面使得他們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產品競爭處于比過去更有利的地位;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國商品向這些國家出口的難度。其實在這些表面原因之後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在過去一個相當長時間以來中國在改變出口結构和放松進口控制等面的嚴重滯後。可以說,中國淨出口下降是長期存在的結构性問題和体制性問題在近年內的一個爆發。自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商品出口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是出口產業的附加价值一致不太高。正如研究中國貿易問題的美國學者拉迪所指出的,中國的出口總体上來說帶有出口來料加工的性質。以占中國出口產品百分之二十的紡織品為例,面料的進口占了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進口設備和支付合資出口企業的其他外匯支出,中國紡織品出口的附加值只有三分之一左右。這樣的出口結构使得中國的出口比較容易受到其他競爭伙伴的沖擊,因而波動性很大。在進口管理上,中國長期實行保護政策,這樣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上積累了不少矛盾。當其他國家經濟處于高速增長期時,這些矛盾相對而言容易得到緩和,但是一旦這些國家自身的經濟遇到困難,與中國的貿易沖突便首當其沖了。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中美、中日、中韓之間的經濟摩擦經常見諸報端的原因。這些結构性和体制性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貿易產業的直接控制。中國長期以來不容許私營公司從事貿易中介業務,几乎所有的專業對外貿易公司都是由各級政府控制。外資企業和國內生產厂家從事貿易活動也受到諸多限制,一般企業無權從事外貿業務,即使那些有幸獲得外貿權的企業也只能出口自己生產的產品。這种外貿体制极大地制約了出口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限制了國內外市場信息的快速有效的傳遞及反饋,同時還使得企業缺乏改變出口結构的動力。國家最常用的鼓勵出口的辦法只有包括出口退稅在內的各种形式的事實上的出口補貼而已。可是財力的局限又使得這种手段難以持久使用。可以預見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難以在近年內解決,而且中國入世後履行降低進口關稅、市場准入等方面的承諾會進一步減少淨出口。在這种形勢下,中國政府反复強調擴大內需的政策便不難理解了。只是政府是否擁有持續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還不得而知。